一、江河是防御的屏障
从防御角度来看,如同山地一样,大江河与中等江河也是战略屏障。江河和山地一样都能相对增强抵抗的能力,但是江河像脆硬材料制成的工具,要么能坚强地抵抗住任何攻击,要么完全失去功能,从而使防御失败。如果江河很大,而且其他条件有利于防御者,进攻者要想渡河是绝对办不到的。不过,任何江河防御只要有一点被突破,整个防御就会随之瓦解。
从战斗的角度来看,江河可以使那些为进行决定性会战而采取的部署在某些情况下变得非常有利。通常情况下也比在山地有利。尽管战史上江河防御的成功例子非常少,证明江河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强有力的屏障,但是,江河对战斗和对国土防御的有利作用不容置疑。
二、江河防御的三种形式
第一种,直接防御,即阻止敌军渡河的防御。只有水量充足的大江河,才能进行这种防御。防御的目的在于阻止敌人完成架桥并渡河。实施此类防御时,空间、时间与兵力的配合使江河防御变得相当复杂。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一是江河的宽度,二是渡河使用的器材。这两个因素不仅决定了架桥需要的时间,而且也同样决定架桥期间能够渡河的部队数量。三是防御一方的兵力特点。
第二种,间接防御,即只把江河与河谷作为进行更为有利的会战手段。这种江河防御适用于中等江河甚至深谷中的小江河,其目的不是抵抗兵力优势过大的敌人,而是要求在离江河较远的地方占领阵地。而阵地到江河的距离应该保证:当敌军同时在几个地点渡河时,防御者要能够迎击分散在各处的敌军;当敌人在某一地点渡河时,防御者能够把它限制在江河附近或者一座桥梁和一条道路上。此时,进攻者被迫背靠江河或深谷,并在只有一条退路的非常不利的态势下进行会战。在中等江河和深谷进行防御的实质,就在于防御者应利用进攻者的这种不利因素。
第三种,完全的间接防御,即在敌岸占领坚固的阵地,并固守之、使之成为坚不可摧的阵地。这种防守能够产生作用,是因为敌人的交通线被大水切断。显然,只有水大流急的大江河才能形成这种状况,而水少较小的江河根本不会造成这种危险。占领并固守的阵地必须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否则,防守者就不具有优势条件。在这样的防御态势下,虽然军队没有守卫江河,江河也没有掩护军队,军队和江河紧密的结合却保卫了疆土,而这正是目的。总之,在任何战争中,凡是目的不明确和意志不坚定都会遭遇失败一样,如果因为缺乏与敌人进行会战的勇气,而选择江河防御,期望用宽阔的江河和幽深的河谷能阻挡住敌军的进攻,这种江河防御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在这种情况下,统帅和士兵谈不上对战胜敌人有真正的信心,他们往往忧虑重重,而且这种忧虑很快就会变成现实。会战绝不会以双方情况完全相同为前提。一个防御者,如果在防御中不善于利用防御的特点,不善于利用迅速的行军、熟悉的地形和自如的运动取得利益,失败就不可避免,江河和河谷也根本不能拯救这样的防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