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我曾经在清华大学参加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得知自己将要被评为“1+1教育博客”的“博客之星”(博客刚刚兴起)时,不免怀疑为什么幸运之神会降临在了我的身边。
随即想到了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1931年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今身在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终于感悟到了“无”的禅意,同时也对《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了顿悟。我、我所从事的基础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上小学前,我一直没有机会上幼儿园,其实那时想上也没有。我还身患“气管炎”病,差点死过好几次,要不是父母悉心照料,不放弃我这条小生命,我是活不到今天的。话好像有点沉重,但是我想表述“无”的意义。
记得上小学时,我还是一个欲说还“羞”的孩子,胆怯得很,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概,以至于父母担心我长大后会找不到媳妇。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的启蒙老师硬要让我当班长,我的民主选票还是全班最高的。这可给我出了难题,我连与人说话都会脸红,怎么管同学?那时的同学可是调皮得很!
但是不知为什么,同学们见我非常以身作则,他们竟也悄悄地以我为榜样,不再那么胡闹了,有的竟然还邀请我特别管着他点。真是无言之教啊!
上了中学,老师看上我了,觉得我是掌管教室钥匙的材料。为此,每天早上,我得醒好几次,抬起头看看屋子里的光线,判断起床的时间一那时家里还没有时钟呢。可不能让同学们在外等很长时间啊!下雪天,因为雪映得天很亮,我就赶紧起床,“连滚带爬”地跑往学校,但是常常要等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见同学陆续来到学校。原来我早起了将近两个小时一这是我现在的估计。
上了大学,班里男生少,班主任选我担任体育委员。我刚开始喊口令的声音是很小的,同学们都笑话我,根本不听我的指挥,班主任老师看见这种情况,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我终于开始有了怒气,使出了平生的力气,大声喊叫着,同学们都“害怕”了,乖乖地任我“摆布”。从无到有就是这么神奇。
当了老师,我亲历了学校的教育现场,感觉到教育出现了问题,以至于我们很多人在喊教育必须回归。教育为什么只剩下了“做题”,变得如此目光短浅?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为什么越来越重?这说明教育到了“无”的境地。于是,为学生和老师的生命成长着想,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我倡导了“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目的就是给师生减负。为了实行这项改革,我曾经得罪了不少老师:我通报他们的“违规”行为,找他们谈话,收起他们布置的作业。我深信,走低负担高效率的路子是对的,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子是对的,只要坚持,他们会理解的。
没想到的是,这种断绝其“有”的行动,引发了学校和教师的一系列教育行为的变革,使教育教学得以重新建构,教育回归到了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道路上。
2014年8月,我由山东调往北京工作。2016年我被派往北京市密云区担
任密云七中的校长。在这里,我又遇到了不少人,有成年人,有孩子们。
我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信任与依赖,我也察觉到他们的无奈与徘徊。我不知为什么会吸引了他们到我身边,据我自己猜测,也许是因为我有安静的灵魂,有简单的心灵,有能够自我修复的强大精神。而他们,却缺乏这些人生自我修炼的要素,一旦遇到困境便不能抽身,如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发现我这根救命稻草就成了他们眼下的大事。
有不少学生家长经常向我咨询如何管教孩子,督促孩子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我总是说“你们应该与孩子一样,好好学习,寻求再次成长,以身作则。不要轻易打扰孩子,在孩子身后,远远地期盼着他的健康成长。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不要过多地关注他的物质欲望,而多关注孩子内在的精神需求,引领他的价值追求与人生意义。”
让我烦恼的是,有几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不想参加一些健康的社团活动,男孩学着抽烟,沉迷于游戏;女孩开始注重化妆,描眉画眼。是父母的行为影响了这些孩子原本纯净的心灵,孩子用极端的方式在对抗着什么,他们缺失一种真挚的爱,也许他们根本就不买账当下所有人给他们的爱。他们真的需要内在的重建,到底怎么帮助他们合适呢?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难题。
家长、学生如此,老师又何尝不是呢?在不少学校或地方,我经常听到校长抱怨,说教师年龄一偏大,尤其是晋升高级职称后,就不思进取了、不愿意多做工作了,推动课改就有阻力。而最近与一些老师交流,他们却说学校内的制度不合理,学校缺乏激励教师成长的机制,充斥着一些不利于自主学习、主动作为和积极改革创新的负面能量。似乎每个人都在把问题推给他人,过于关注外在的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其实,大家想一想,教育教学工作是很复杂的,过程中自然充满了困难与困惑,我们的职责与任务就是解决这些困难与困惑。困难不应是抱怨的对象,而应是成就自己的一种资源。我一直崇尚这句话:自己的内在不重建,不可能去影响和改变他人以及周边的世界。
有些老师本来喜欢读书,但是因为不能坚持、因为懒惰、因为受学校某些不健康的生态感染,便失去了动力与勇气。想读书的欲望与始终懒得行动的内心冲突折磨着这些老师们。可是岁月不饶人啊,一晃十年、二十年就过去了,空留下一些遗憾与后悔。一名教师,没写几篇真正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文章,不会做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成果与产品,却深陷抱怨或等待中,何其可叹啊!
我一直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自由的,表现在教学自由、研究自由、思想自由等方面。但是外在世界把一些老师绑架了,让他们变得浮躁,不再内心安宁,过着如多数人一样的痛苦生活,说得不客气一点,是过着孤独而庸俗的低品质生活。
很高兴有不少教师吸纳我为他们的读书教练。是的,成长的路上很孤独,需要同道者的陪伴。如果你身边有,那就抓紧时间勇敢地去约吧,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分享。如果身边没有,你也可以找到远一点的读书教练,相互约定,一起成长。
究其实,只要自己的内在得以重建,稳住自己的内心,去勇敢地打开一本书,不读完它就不读第二本,然后开始写一篇文章,找到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直到出版自己的论著,真实的自己就回来了,向光的生命就辉煌起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老师的样子。
这两篇相隔七年的文章,一篇是阐述自己内在的变化怎么影响了外在的改进,一篇是阐述他人外在的变化怎么阻碍了内在的改善。其实,我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让大家都能重建自己的内心,不再过于依赖外在的东西。
只要有一颗超脱自由的心灵,过一种时刻思考学习的流动生活,就会由“无”生“有”。只有“无”了,才会有“有”的机会。心中有“无”,就可以无坚不摧;心中有“无”,就有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