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相遇深度的现在(1 / 1)

教育之眼 李志欣 1578 字 14天前

今天是星期二,3月26日,天气回暖,阳光灿烂。校园里的各种植物相继绿起来,嫩芽先后从土里冒出来,花着急地竞相开放了。大自然造就了不一样的物种,也就表现出各种差异。

但是,学校并不像这些植物一样,那么悠然自得地响应大自然的召唤,按照季节更替的规律展现自己的个性化风采。对于学校里每位教育者来说,学校里的工作大多数时候是吵闹的、激动的、烦恼的、没有目标的、不断发生冲突的。这些会影响教育者的心情,对于学校里的校长,更是如此。

一名校长,他的心情如何,比如是高兴还是烦恼、是平静还是愤怒,将影响到着这所学校里所有人的心情,自然也会影响到学校里的各项工作。

上几周,我就有些焦虑,在说话做事时显得有些着急,因此对身边的人变得严厉且要求高起来。他们看到我这样,均变得小心翼翼,并且还会在恰当的时机劝我不要着急,注意自己的身体。现在我反思了一下,觉得很好笑,是我的不好的心情,让周边的人也受到情绪感染,让有些事情变得看起来并不顺利;是我的愚蠢的表现,给大家都带来了麻烦。我因为心情糟糕,发现了很多本不算什么问题的问题,比如,拿其他所有的班级都向最好的班级看齐,拿其他所有的老师都向最高效的老师看齐,拿其他所有的学生都向最优秀的学生看齐,等等。是我忽略了教育和人的差异性。我忘记了这个规律性的东西,忘记了存在差异才会有发展和成长的可能性的道理。

今天,因为我的心情变得好起来,接连不断的好事情也伴随而来。上午,我在山东工作时教过的学生来北京出差,顺便过来看我,我们一起回忆了当初的生活。学生说:“我记得您那时与其他老师不一样,总是有一些创新的活动。比如您带领我们班去黄河边的树林里野炊,与我们一起跑越野赛。”下午,我连续走访了两位语文老师的课,并与他们做了较为深刻的交流,只是多多地鼓励,没有批评他们或表达任何不满的情绪。我又找来两位年轻教师,进一步督促指导她们完成我曾经交代的任务。事情是这样的,我已联系好《现代教育报》的编辑,让这两位老师负责征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编辑,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报纸上发表。她俩感觉很难,找了些借口,比如时间紧张、文章水平不够等。我说这些借口都不是完不成任务的原因,是因为你们的工作思维方式出现了偏差,你们没有向我反映过这些困难或向他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知道年轻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鼓励,我继续期待她们圆满完成任务。

晚上回家,我在学校班子群里发了两个通知:一个是通报班子成员三月份撰写的散记完成情况(每个月我都会催促一下);另一个是本月末最后一周将继续组织干部读书论坛活动,每个人都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如果想构建一个学习型管理团队,学习与学习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通过听几场讲座或浮光掠影地看几本书是不够的,我采取的措施是“以写促读”“以写促研”,用学习的成果倒逼大家的阅读、思考与研究。

在我的观念中,好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社区”。在这里,成年人和学生一样,都是积极的学习者,学习对他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因此,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鼓励别人学习。我乐意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在这里,学生、教师、家长和行政人员都有责任和机会参与决策,这些决策影响着校园里的所有人。我邀请一些老师做一些事情,其实就是给他们一个担任领导者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学校的一些决策。

这也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如果学校管理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那么无能的、懒惰的教师就会被暴露出来。只有以一种与教师职业相符的方式信任、培养和尊重教师,学校才会健全、充满活力。

我愿意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它有着高水平的共同管理精神,经常产生友好的个人交流和工作互动。我会对这样的学校生活感到兴奋,在这里,冒险的气氛得到慎重的维护,那些冒险失败的人也能得到保护。如果在一个学校里,人与人之间的重大差异受到赏识,而不是被视为要补救的问题,那么我不愿意离开这样的学校。学校应该乐于接受富有批判精神的人,如果如此,我会感谢这些为我自己和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上午大课间,因为需要教代会通过学校里的两个重要制度,老师们都开诚布公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修订意见,让这两项制度更趋完善与合理。

我想,我愿意在这样的学校里,我的同事们愿意选择留在这里,是因为我和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对别人和自己都重要。

心情的变化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契机,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学校成为没有人想要离开、每个人都想再回来的地方?

这种心情的变化,以及相应的行为,源于阅读过万维钢的论著《学习究竟是什么》。在书中我碰到了一个新词一深度的现在,有些被触动。大体是这个意思:忘记时间意味着做事的时候不要考虑过去,也别担心未来,要专注于眼前。当你忘记时间、忘记自我,你就有了更多的计算带宽,你可以接受和处理更多的信息了。有好的心情才能做到这些。

有朋友经常向我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每天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看书?你利用什么时间写书啊?你的那些观念和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其实,用“深度的现在”就可以回答这三个问题。

最近我的生命状态是这样的:早晨六点起床,走在去单位的路上,一路不断地调试自己的情绪。我争取每天把情绪调整到尽量平和,做到说话不会太着急、太苛刻,多说正面的话,少说负面的话;多指出他人的闪光点,少点明他人的缺陷;多提些建议,少说些意见。

对于时间,我是不计较的。我一直有一种观点:工作与生活不能隔离开。在我这里,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里也有工作的注入,两者之间要自然地建立某种联系,形成协同,产生共振。

因此,我是自由的,每天的各项活动不会受时间的限制,我能驾驭我的时间。来到学校,首先走进教育教学的真实场景,第一时间出现在师生的视野里,体验师生的勤奋与付出。八点,我会听取教育服务中心对昨天工作的诊断汇报,接下来我就会走进教师的课堂,去走访学习老师的一些经验,或与老师们当场交流,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我有时会听完一名老师的教学,有时会接连走进不同学科或年级的老师的课堂,听取一个片段。回到办公室,我就把这些收获记录下来,形成课堂观察报告。完成后,我会读读书,看看微信里的一些好文章。我办公室里的书很多,我愿意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全凭当时的心情与需求。下午五点半,我就到教学服务中心,听取主任们关于今天听评课、参与教研等活动的情况汇报。

等老师和同学们都离开了学校,我就步行回家了。吃完晚饭,我会继续读书和一些好文章,修改书稿,写一些东西。晚上十一点前准时上床睡觉休息。第二天依然如此。我认为,这一天,我是自由的,自由地做了一些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我,过得很“深度”,心情很好,因此也就解决了上面朋友问我的几个问题。

双休日,除去不再走进老师的课堂,参与老师的教研学习等活动之外,其他事情照旧。读书、写作、思考,当然,还加上了散步、喝茶、会友等等。散步时想的、喝茶时谈的、会友时聊的,自然还离不开工作。

你说,工作能与生活分离吗,尤其是能与享受分离吗?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享受啊。世界给你自由的空间、时间,给你无比丰厚的资源、平台,你为什么不抓住呢?不如专注地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并且激发出自己的一些独特观念,构成自己的学习系统与生活模式。

要想干事,就需要去除时间感,忘记自我,如此,才能找到自我。消除紧张感,充分利用好时间,从而获得丰富的信息,那么做什么事也不会感到费力,而且会有强烈的愉悦感。

这可能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吧,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比什么都富有。还需要继续修炼,这是一生的功课。

把现在过深度了,比梦想未来的深度紧要得多。说句深刻的话,没有今天的深度,就不可能有未来的深度,更没有未来丰富的享受。自由由心情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