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校长提出,初中教育眼下起码面临“四困”。一是道路选择之困。在不少人看来,小学可以生动活泼地抓“素质教育”,高中可以大张旗鼓地抓“应试教育”,唯独初中,却面临着若生动活泼抓“素质教育”学校就活不过今天,死抓“应试教育”又活不过明天的尴尬境地。二是教师发展之困。有人说小学教师的快乐能被人看到,高中教师的辛苦会被人想到,唯独初中教师的辛苦别人觉察不到。三是学校价值之困。初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理当承上启下,而现实的处境却是有点不上不下、两头受气。四是学生教育之困。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所以比较听话,高中生因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所以不需要教师耳提面命,唯独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向来不好管。
对于上述观点,我持相反态度。我曾经在纯初中学段的学校工作过十七年,接下来在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做了五年校长,现在就职于一个“小初高十二年一体”的学校,对各个学段的特点与现象较为了解。
首先要说的是,现在仍然提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区别是不妥的,应该是三个学段都要搞“素质教育”,坚决放弃“应试教育”。小学可以抓“素质教育”,高中可以抓“应试教育”,初中不知抓什么教育,此命题是一个伪命题,是不懂教育规律的浅陋表现。教育就是教育,搞适合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是我们当下和今后思考的主要命题,不能再纠结什么叫“素质”与“应试”教育了。
比如,我在纯初中学段的学校时,曾经主导进行了一项以“减负”为主题的教学改革,采用“倒逼机制”,不允许教师布置机械重复的课下书面作业,要求把自习课还给学生,任何教师不得无故进入教室补课。此举的用意在于把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推向课堂改进(教师因不能占据学生的课下时间,课堂上便不得不采取“精心备课、精选问题、少讲多学、当堂反馈”的教学策略)。改革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效果,县教育局号召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向我校学习。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校长期间,我在以前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行教学改革,走上了一条“专业减负”道路。具体做法是重新设计备课方式,创造了“单元自主学习指导纲要”“课堂学习指导纲要”和“双休日(节假日)学生生活指导纲要”。这三大学习载体可供师生共用,解决了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课下的生活问题,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成为可能。教师的职业生命因此得以解放,读书、研究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建设、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项目开始如雨后春笋,慢慢活跃在校园里。课堂教学、教师成长、课程建设、家校合作、学校文化等都实现了重塑。学校被评为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很多媒体纷纷报道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经验。学校也从此走上了品牌建设之路,省内外学习者纷至沓来。学校改革成果荣获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年我走进了一所“小初高十二年一体”的学校,该学校正在探索“基于十二年一体的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之路。根据学段特点,三个学段的改革全面开花。有些是分学段的,有些是三个学段同时推进的。比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大讲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改革”等改革项目在三个学段同时进行,选课走班改革在初中段和高中段推行。三个学段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程,比如高学段学生给低学段学生志愿服务、低学段学生到高学段教室参观,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学校每天热闹非凡,学生放学后迟迟不想回家。学校很快发展为全国名校,学习者络绎不绝,教学质量得到迅猛提高。
可见,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都能搞“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摸清各个学段的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本质规律和特点,大胆进行各种改革与创新。上面两个或三个学段一体化搞改革的例子足以证明单独的初中阶段学校也能搞“素质教育”。那种不能搞或不敢搞的论调是不懂教育规律、不明白管理科学的表现,是不会搞也不想搞“素质教育”的借口。
至于教师发展之困,更是无稽之谈。教师成长的规律是一样的,怎么会有小学、初中、高中之分?读书、学习、研究、创新、改革等都应该是老师们发展的主要元素。小学老师每节课把嗓子都喊哑了,想尽办法让学生理解每一个问题,反复培养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性习惯,这些辛苦谁看到了?小学老师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轻松快乐。高中教师不认真工作,照样不被学生家长认同。我感觉现在的家长普遍更加重视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因为大家开始认识到青春期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三个阶段教师的劳动各有特点和分工,不能以“快乐、辛苦”等标准来进行比较。快乐不快乐、辛苦不辛苦,主要不是在哪一学段的问题,而是内心感受的区别,真心喜欢自己的工作才是快乐的根源。之所以存在认为社会忽略初中阶段老师劳动的现象,肯定是因为有些功利思想在里面作祟。初中老师被小学和高中的教师数落,表明他自身工作做得不够,两头受气便是自然的事情。初中老师做好与小学和高中的衔接是自己的职责,不履行自己承上启下的工作任务,却感觉自己不被重视,这是失职的表现。
三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各有自己的特点;三个阶段的学生管理各有自己的策略,也便各有自己的难点,只强调初中阶段难以管理的思想是不恰当的。我长期从事初中学生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我认为,只要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人格背景,真心地爱他们,与他们一起制定规则,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初中学生并不难管理。很多家长说,你只要真心爱孩子,对孩子好,你的一切管理措施我们就都支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只要采取顺应其成长规律的方式与之合作,理解他们,基于行动背后的原因采取教育方法,就能与他们成为朋友。如此,与学生们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欢笑,何其快乐,怎会有难以管理之理?感觉初中学生难以管理的人,其本身就存在主观偏见。青春期的孩子是不能用控制的方法去管理的,需要教师自己转变角色。自己对了,周围的世界才会正确。
我曾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学生,我灵魂的照妖镜”,说的就是教师如何面对初中孩子的问题。比如,我班一名学生喜欢写剧本,家长坚决反对,强迫她放弃写作而专心学习,孩子却以不学习来默默抵抗。我坚持做她的第一个忠实读者,并与其家长沟通,终于感动了家长。家长帮助孩子把剧本打印装订成册,学生从此开始努力学习。一调皮男生,老师们用尽方法纠正其不良习惯,感觉他总是屡教不改,但是我抓住了他的一句话“给我两年时间,我会改好的”。虽然该学生仍然时不时违反纪律,但是我发觉他在履行他的这句诺言,慢慢改变自己。学生的改变需要时间,因而我总是对他说:我看你两年后的样子。任何学段的学生都是有情感的,只要勇于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他们的表现就会让你感动。
最后再次重申,应该坚决摒弃“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分的观念。在有些阶段能搞“素质教育”,在有的学段只能搞“应试教育”的说法是错误的,也是愚蠢的。不要再找原因与借口了,我们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探索,勇于践行适合各个阶段学生的教育才是硬道理。初中教育“四困”之说是教育无为的表现,是教育者缺乏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的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