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学科育人的真实解读(1 / 1)

教育之眼 李志欣 1174 字 14天前

我曾经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0号院东联教育的“父母学塾”听了三场报告,现把主要收获与感悟整理如下。

第一场报告是王建宗老师讲的,报告标题是“以教育的内涵理解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策略”,其中他对目标的解释让我萌发了同感。他说:“目标首先要具有可测性,第二是关键词应是行为动词,第三是目标应该是写给学生的。”他还解读了目标叙写上的误区:“一是以内容代替目标,不可检测;二是行为动词使用不熟练、不具体;三是行为主体常写成教师。”

他建议老师们多想想目标、多思考学习、多探索教学、多创新课程。他提出好老师一定是善于归纳的,考试考的是课标不是教材,要努力找到、找准课标考查的点。

第二场报告是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讲的。吴老师开场的发问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为什么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年级的学生,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学习过程,教育效果就不同呢?”

在聆听吴老师的讲座时,我思考了几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才会有真正的讨论;课前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了解已知与未知,再进入课堂;数学教育要求真求实,指向心理体验;追求一个简单统一的答案不需要讨论,自主学习就够了;要求学生有准确答案往往不如尊重错误、接纳错误更能赢得课堂、赢得学生;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甚至是几次,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我非常佩服吴老师关于数学文化渗透的观点:把看不见的思想过程形象地展现给学生。

她举了一个案例,很形象。当学习圆周率时,有的老师评价得出相似结论的学生像祖冲之,高度赞扬了祖冲之对于圆周率的贡献。而另一位老师却尊重历史事实,更加准确地评价了祖冲之。该老师首先说提出圆周率的第一人是阿基米德,接着介绍了我国数学家刘徽和他的“割圆术”,又接着指出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数的成就,最后强调更有后来的数学家的呕心沥血才将圆周率推算得更精确。

这一客观的评价,给学生渗透了科学的态度和准确的事实,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极限”等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

吴老师还提出一个问题:失败了对学生有帮助吗?她举了一个关于爱迪生的例子。“当爱迪生找灯丝的试验失败了1000多次的时候,有人问他:你认为你是失败的吗?爱迪生说:我是成功的,因为我成功地发现这1000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因此,学生探究的失败应该是一种机遇,是走向成功的基础,我们必须宽容这种错误或者失败。

吴老师最后总结出一名数学老师的基本职责或任务:做教好数学基础的老师,做教出数学味道的老师,做教出数学品位的老师,做教出数学境界的老师,做教出人文精神的老师。

第三场是柳夕浪老师的报告,虽然内容有些深邃,但是对我触动最大,帮助我彻底理解了学科育人的内涵。

柳老师从学科育人“不是什么”与“是什么”两个角度阐述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道理。

首先阐述“学科育人不是什么”。

学科育人不是介绍日常生活常识。将学科日常生活经验引进课堂,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有关符号、概念理论的理解,促进科学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连接,不只是为积累常识。

学科育人不是知识点过关训练。将学科课程目标窄化为知识点识记再现,教学过程成了知识点的梳理强记,这样反复再现看似效果不错,其实把大多数育人目标丢到了一旁。

学科育人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应该让学生在过程中、在体验中养成各种素养。

其次阐述“学科育人是什么”。

学科育人是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和学科潜质的过程。学生的学科潜质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学术问题挑战中才能被激发出来,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天地和学术爱好,不再满足于生活在常识世界之中。

学科育人是挖掘、体悟学科符号系统内在意义价值的过程。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模式语言”,如数学用数学建模和几何图形来表达,音乐以乐谱和旋律形式呈现等。学科育人的关键是使学生在学科符号与日常生活实际之间建立有机联系,逐步理解符号的内在意义,体验符号系统背后的思想观念和专业信念。真正掌握而不是记诵这套学科符号体系,这是学科育人的主要任务之一。比如,热爱大自然不是靠听老师讲的,是靠想象、体验和感受的。

学科育人是让学生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各学科,不是企望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但只有让他们经历学科专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能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有效地面对未来。花时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若干关键概念及相互间的关系,让他们经历学科专家曾经经历的过程,体验相应的学科思维方式,这比5分钟就变换一个话题要吸引人,且更加有效。

学科育人是教学各环节、各方面随即化育的过程。主要是对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考试评价等环节以及学生编班分组、课堂规则、教室环境等方面,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不断加以审视和改进,要善于捕捉时机,有效引导。课堂无小事,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都有可能给学生带来终身影响。

学科育人是基于儿童年龄特征的有效引导的过程。

学科育人……

当然,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不止这些。说到底,学科育人就是用道德的方式教道德,用科学的方式教科学,用去功利的方式教艺术……它需要教师以平和简单的心态、淡定从容的气质、一种凌驾于喧嚣浮泛话语之上的睿智与坚定投入教学中,从而使科学本质向学生打开。

学科育人不是育人的全部,却是育人的必要基础。所谓跨学科育人、综合实践育人,是建立在学科育人的基础之上的。

柳老师的观点让我终于比较清晰地明白了学科育人的本质与途径。

笔罢沉思,这些观点仍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这就是学习,学习会让人思想更加丰富,会让人生命更加激越,会让自己今后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智慧化,从而享受工作、思考和实践过程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