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艾斯奎斯,美国洛杉矶市霍伯特小学五年级教师,在此我不想论及他的诸多荣誉,也不想人云亦云他的伟大。在真正亲听他的报告之前,我已经拜读了他的专著《56号教室的奇迹》和他在中国北京十一学校的演讲,认真学习了各大媒体对他的精神和智慧的解读。
在大家纷纷赞扬和感叹他的执着、敬业、奉献之精神和在56号教室里创造的奇迹时,我却发现雷夫其实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从他身上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他的真实。教育规律和情怀是不分国界的,我从雷夫身上发现了教育的真相。
教育需要可以真正看到学生的老师,雷夫做到了,而且他在一间教室里一坚守就是二十年。他表示还要继续坚守下去,我为他的坚守而感动。在他的教室里,他用全部的心思,用他想用的时间和机会,去解读每一个孩子的故事,谨慎地呵护每一个小小的心灵,他用生命,身体力行地带给每个孩子温暖和尊重,他可以说是孩子生命中的天使!他从不抱怨,从不计较,有的只是热爱、宽容,是一如既往的追求与努力。他是教育领域里的圣徒,56号教室是他的教堂。
坚守是为了热爱。从雷夫与他的学生的故事中,我感受最为深刻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坚守。他在一间教室里坚守二十年;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把周末和假日也都无偿地奉献给学生;他不怕失败,他信仰追寻的过程:这些无疑源于他对教育、对孩子,甚至是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他常怀仁爱之心,认为孩子们需要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创造、奉献,这个世界需要他的关爱,国家需要他去担当责任。
管理是为了自主。记得雷夫有不少经典的管理箴言:以团队形式,让学生学会合作,才能让生活更美好,一切活动、学习是为了更多关心自己的生活;我心甘情愿做5年级学生的老师,最强大的动力是为了孩子们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远足活动可以观察孩子们相互之间或遇到陌生人时如何交流,观察他们如何在宾馆里保持秩序,如何让自己的事情条理化,远足活动是检验学生做得怎样的更好途径;我希望孩子们友善待人,勤奋学习,这意味着我必须成为他们所见过的最勤奋、最友善的人,而且我必须始终如一。其实,学校之中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把地扫干净、把操做好、把字写端正、把书读好、把人做好等,都是些平淡无奇的教育生活,但是就是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运行规律。这就是雷夫身上表现出来的智慧:让学生是个什么样子,我必须首先是个什么样子。他独创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是“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是“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是“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是“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是“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是“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旨在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其实它的本质就是管是为了不管,孩子诚实善良的品质让他们学会了自主管理,学会了自我监控。只有给学生自由,学生才会创造出精彩来。
读书是为了体悟。雷夫发现,他所教过的那些后来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阅读。雷夫说:“孩子们背着堆积如山的作业回家独立完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电子娱乐干扰物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阻碍他们成为优秀的思考者和阅读者。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让孩子爱上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需要时间,因为孩子们不会立刻喜欢上阅读。”雷夫将阅读的主题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从中受益。他建议老师阅读那些他们个人喜爱的伟大作品,他喜欢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他有一些关于读书的精妙论断,让我感受颇深:“我和孩子们阅读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教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我本人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孩子们通过阅读和思考,会发觉‘与众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读名著时,不是读里面的人,而是阅读我们自己……”“阅读不是读了这本书,而是这本书对他个人的意义。”
记得看过一篇博文《我的后宫,我的佳丽》,“后宫”就是这位作者的书房,“佳丽”就是他收藏的那些书、他阅读过的那些书。他说,那些“佳丽们”滋养、改变了他的生命,改变了他的长相,就像歌德说的“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苏东坡也说过一句话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多读书,喜欢读书,人生中的一切都会变得那么自然、美好,读书让人自信、丰富,有无穷的奋斗力量。
课程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雷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发了莎士比亚戏剧、电影、远足、棒球等课程。为了这些课程,他自己出钱,牺牲自己的节假日,不顾校长的反对,固执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雷夫不断提到莎士比亚戏剧、音乐、艺术,好像这些才是56号教室里最重要的东西。在圣母大学读书的珍妮,时隔多年后,对56号教室仍念念不忘。“在最后一场(莎士比亚)演出时,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要是我能让时间停止该有多好!”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真希望我能够把那个晚上的所有感受都装进瓶子里,不论走到哪儿都带着它。”雷夫觉得“在一个所有事物早已被标准化的世界里,艺术让孩子们葆有独特的自我”,它能够以各种艺术的形式让孩子内心丰富、人格健全。这些经历将会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提供很好的服务。他强调,在教育领域里,“戏剧本身不是重点,孩子们才是”。雷夫所做的一切,其本质是为了孩子们今后生活得更加美好。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深情地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也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学校课程就是留给学生的弥足珍贵的“最初的东西”。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踏实地迎向人生。教育应该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习,同时以怀疑的态度检视那些不曾被质疑过而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知识内容。”德国作家凯斯特纳说:“人的脑袋并不是身体的唯一器官。谁持相反意见的,就是在撒谎。谁相信这一谎言,那他通过各种考试之后,虽然成绩优异,但外表看起来身体已经累垮了,因此,必须经常跑步、做操、跳舞、唱歌,不然大脑袋填满了知识,却只是个残废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既然学校生活是如此简化的社会生活,那么它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采取和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这些教育家的名言,就是对雷夫行动的最好诠释。
实际上,教育、学校、课程、教学、教师等相对于学生成长的所有因素,古今中外,其本质与规律无不一致。教育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我们把它想复杂、做复杂了。复杂了,就远离了它的本质,违背了它的规律。学校必须有与其共生存、共成长的课程,这样的学校才是我们理想中的学校,才能留给学生“最初的东西”,让学生受用一生。雷夫不仅开发了许多特色课程,他自己本身也是一门丰富的课程。
说雷夫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是因为在我们身边也经常有这样的教师。比如我校的郑老师,热心于课堂改革,她独创的**课堂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凸显了自己的个性理念;李老师带领自己的同事和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已经坚持数年;刘老师具有创新精神,在运动会上喊出“输一起扛,赢一起狂”的口号,与学生一起狂欢、悲伤,打成一片;刘老师的“狼族一班”,演绎了一名女班主任的管理智慧和故事;赵老师假期里就已经把下学期的课备好,享受听报告、加班工作的乐趣;吕老师把孩子交给丈夫陪伴,自己却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主动承担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王老师退休后返聘,仍然奋斗在三尺讲台上,她特别爱学习,大胆探索“以诗解诗”教学法。在每一所学校中,像雷夫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都能创造性地领会学校理念和制度,以自己的创造力来引导孩子追求真正的教育目标,而不是舍本逐末地追求分数。他们用心陪伴自己的学生成长,用情经营自己的班级和课程。教育无捷径,真相往往是朴实的,这就是雷夫精神感动了那么多中国教师的根本原因。他离我们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