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学校换校长了;以前学校开设的某些校本课程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新了的其他类型的课程。学校开设哪些校本课程并不是问题的焦点,只要这些课程都是优质的、学生喜欢的就好。关键问题是以前的有些课程已经在该校开设好几年了,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持续跟进这些课程的学习,已经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因为校长的更换,导致理念与课程的改变,学生喜欢的课程因此停止。这才是根本的问题。
上任校长之所以主导开设某些校本课程,自然是基于学校的文化与校长的办学理念,基于学校育人目标而选择的。新任校长之所以改换某些课程,可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就两位校长个人来说,都没有问题。但是因为校长理念的更替,课程随之有了更新,有些学生就不得不放弃自己坚持学习了多年的课程,重新选择其他课程,从而导致兴趣丧失,能力与素养得不到持续进阶,这影响了学生终身志趣的养成。
我也经常听到有些学生与我交流,说他们在某个小学学习的诸如京剧课程、武术课程等、排球课程等,到了初中就没有了,他们想继续学习,却没有了机会。这是因为小学和初中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没有有机衔接,每个学校和校长均根据自己的学校情况和教育理念开设校本课程,从而中断了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
以上两种情况,让我思考一个事实:一切课程与教学、制度与运行、教师与学生发展、文化与环境构建等,都应该是某一特定理念统领下的产物和表现。固然,理念是学校追求高品位发展的佐证,是学校文化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当学校换了校长,新校长是否理解或认同前任校长的理念?不同学校之间校长的理念是否能够交流融通?这是目前多数学校遇到的尴尬问题。于是,学校曲折发展、缓慢发展,甚至雷同发展,就成了学校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现象。
更为严重的是,我发现有的学校理念与学校文化展现不相匹配;有的学校理念不够系统,概念阐释得不够科学;有的学校理念只是词语的累加,而且更迭频繁;有的学校理念是少数人的作品,甚至是广告公司的“杰作”;有的学校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视野狭窄、思维固化、陈旧乏味。当然,我之所以罗列上述现象,并不是不认可每所学校的理念营造,其中的确也有一些闪亮的、值得学习的东西存在。我的目的是提出一个命题:理念是搜集现成的,是在实践前就定好,还是应该在实践与领悟中诞生?我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还是因为担心学校育人目标与课程实施的问题。如果没有可资继承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换一个校长就另起炉灶,或者盲目标新立异,持续跟进的学生课程就难以得到保证,育人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就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在与一些校长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会首先谈到理念问题,然后才谈到制度、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是必然的,这是新时期校长的文化觉醒。一所学校、一名校长如果没有清晰、先进、适合学生发展的理念,这所学校就必然缺乏灵魂,就不知道往哪儿行走。在没有明确理念的学校里,一些行动必定是零散的,是阶段性、低层次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该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积淀传统,最后把一些体现理念的活动、仪式、符号、组织、制度、课程、气质等形成匹配自己学校特质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始终是在一种理念的影响下自然生成的,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思想中流淌出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文化。
当一所学校拥有了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它便是独特的,它就有可能拥有自己整套的习俗、积极的道德观念和独特的道德规范,就能成为成熟的学校,就能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可见,只有生成的理念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它可以让学校不因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它使这所学校永远是一所好学校。
常听到一些离任校长向我倾诉,说他在任期间的理念被新任校长否定了,感觉很可惜。也听到一些新任校长向我诉苦,说上任校长的理念不好继承,他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理念。我告诉他们,被否定了,是因为你们并没有继承你的那些前任校长们和老师们一起积淀生成的理念;不好继承,也是因为你们没有挖掘前任校长们和老师们积淀生成的理念。
我不否认,搜寻一种现成的先进理念,让它来统摄学校的一切,是学校文化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我更认同去捕捉这些生成的理念,因为它们是学校发展的自然产物,是从教师思想中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学校发展理念在发展前出现还是在发展后出现,其语言是美妙的还是富有哲理意义的,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学校思想与行为的自然生成,这才是学校追寻文化发展的真谛。这样的学校不会因为人事变动而发生变化,它会永远发展。这是校长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功。
当下,有些学校的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开设均缺乏发言权。改革者为老师们提出了具有强烈色彩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规范、新方法,但是老师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提供属于自己的理由,他们不得不等待他人为自己完成解释。这种等待、这种外在强力作用不可避免地就造成了学校文化话语的贫乏现象。其结果自然也会是一个学校内换一个校长就有一个理念,换一个校长就有一种做法。
学校课程是否与学校历史传统下的育人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相匹配?这些课程是在学校自由研究的状态下自下而上生成的,还是校长自己理念的自上而下的产物?其实我想表达的真意是,这种现象是教师真正理解学校积淀的文化和生成的理念后的课程改革自觉之举,还是学校一时的行政推行产物?是充分尊重教师话语权和学生成长选择的课程,还是人为累加的外在力量下的课程?
只有当学校课程在更换校长之后仍然成为学校的常态文化现象,上述追问才有真正的答案。而这些答案正是当下和今后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举。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源泉,只有做到这一点,学校才能焕发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