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1 / 1)

教育之眼 李志欣 1960 字 14天前

学校组织了一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我作为评委之一,有机会听完了学校所有入职五年内的青年教师的课。多数老师的课,不管是其闪光点,还是其显露的问题,都是清晰明确的。但是有一节语文课,其中的一处问题处理方式引发了大家的议论。本文旨在引发大家的思考,不做观点对错的分析。

该老师所授内容是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单元主题是“凡人微光”。单元有如下说明:“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以及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该老师做了如下单元内容分析:

育人目标:本单元课文都是生活中“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精湛的学识、豪迈的语言,但他们仍然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他们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有着自信与智慧。他们是像我们一样平凡的人,所以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更容易启发学生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深化学生对“怎样做人”的认识,启发学生更积极、理性地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语文学习目标:通过阅读这几篇写人叙事的作品,了解叙事作品的共性,体会不同文体在阅读欣赏中的差异性,获得阅读欣赏叙事作品的经验和方法,提升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充分领略叙事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蕴美。

可能遇到的困难:这几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差距较大,学生较难在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品悟细节、感悟人物。

基本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主题,对小说主题进行多元解读。

2.主要教学环节:

(1)初读课文,感父亲: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感悟父亲,展示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

(2)精读细思,品父亲: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弓丨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品悟父亲形象。

(3)深入内心,悟父亲: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弓丨导学生细读文本,感悟父亲的内心世界。

(4)深入作者,悟情感: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去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却在新屋落成之后感到空虚和寂寞。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呢?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悲剧人物吗?展示文本研究者的观点,将研究者的观点分为伟大派和悲剧派,启发学生阐释观点。最后学生朗读作者观点,升华主题。

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我全程跟踪。但是在我们评课的环节,有的老师提出了一个疑问:“在教学环节(4)‘深入作者,悟情感’的活动中有如下问题: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悲剧人物吗?这个问题如果与单元说明对照,是否偏离了本单元编者的意图?或是有可能引偏了学生们的价值体认?”

于是我再次阅读了执教者潘老师呈现该问题的设计意图:承接上一个环节的人物内心世界分析,进一步深入细节,通过思辨性思考感悟作品主题与作者情感。回忆潘老师课堂的现场情境,她是通过出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弓丨发大家思维的碰撞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的观点是: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潘老师通过了解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学术界的成果,并从语文教学自身规律出发,创造性地消化、吸收这些成果,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引领学生思考,培养其思维,这种做法应该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又感觉其他老师的观点也有道理,毕竟潘老师预测到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即文章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差距较大,学生较难在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真正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背后蕴藏的情感。

于是,我通过手机上网,在微信公众号“张老湿说”中搜索到一篇文章《〈台阶〉中父亲形象的深度分析》。文中有如下观点:

在这篇小说中,“父亲”作为一个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一直是各个语文老师教学分析的重点。很多时候,老师们都把重心放在了对父亲优秀品质的歌颂上。的确,这个“父亲”勤劳、节俭、不甘人后,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劳动自立于受人尊重者的行列。他又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确定了一个目标之后,甘愿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同时,父亲又有着中国农民特有的谦恭和低调,他在新屋的台阶造好之后,却不好意思再坐上去。在此基础上,有的老师能更进一步,歌颂之后,又能对作者寄予的对“父亲”悲剧命运的同情进行点明。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赞美和同情“父亲”,就丢失了解读这篇文章更重要的元素,让这篇足以直击灵魂的小说失去了深层魅力。

那么,该如何深度解读父亲呢?文章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我们在看到父亲优秀品质的同时,更要看到父亲身上的苦难;其次,我们在看到父亲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同时,更要看到他精神上所处的困局;再次,我们在分析父亲形象的象征意义的同时,更要看到他在我们每个读者内心深处的投影。

根据这篇文章,我鼓励了看着好像很困惑的潘老师。几天后,我收到潘老师的一篇教学反思《如何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联系》,读后我深深思考,为这位年轻老师的学习意识与反思品质而叫好。下面我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我原本以为我对学情的把握不准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把握不准,现在看来简直是本末倒置。对学情的把握更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生活环境、认知水平、所思所想的把握。虽然说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语文教学不是纸上谈兵,不是唯文本是论,搭建语文学科与学生生命成长之间的桥梁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教学万不可囿于文本,拘泥于文字,而应将语文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联系,让学生一课一得,一课一收获,一课一体验,一课一成长。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当学生把学校教给他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如果将《台阶》这节课的学习与采访校工、体验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收获将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真实生活的体验,体会普通人生活的不易,体会父母、老师等的辛苦付出,这是对生命成长的感悟。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价值体认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感悟以文中父亲为代表的群像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从而体会生命之美,美在创造,美在劳动,让学生体悟到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引领生命成长的意义,将语文教学扎根在学生生命成长的土壤中。

在最初的备课中,我本想直接指出父亲的伟大之处,指出“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忍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生息的”。但是,后来在改课的过程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上。最终我改变了形式,希望学生先辨析论证,我再给出结论。但由于该环节课堂时间不足,最后我只是展示了作者的观点,让学生齐读,现在想来这样的处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无力的。我只想到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没有将教材中的“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这一问题与“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的单元导语相联系,更没有以这篇文章为基点起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作用,忽略了最基本的“立德树人”的目标,忽略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导向问题,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进一步说明,本文不做结论性的评述,仅供大家观点争鸣。但是,从潘老师的反思中,我看到了潘老师的迅速成长。难能可贵的是,她领悟到了“教学与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系”。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有一点缺陷,就是没有来得及充分针对伟大派和悲剧派提出的观点,启发学生阐释自己的观点,从而升华主题。当然,这个遗憾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或下一节课进行弥补。

其实,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显然,这不是上一节课就能完成的,但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自然,课堂教学的完整目标还应该包含学生的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具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这些方面的综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因此,在研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以求整合效应;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尚需下大力气深入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上述两方面的规律,还要研究课堂教学与这些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今天可以明确提出的是: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

我想,叶澜教授的观点回应了我们的讨论,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根本性的方向,是每位教师需要努力到达的高点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