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文化包括两个层次:内隐文化与外显文化。内隐文化是小学校本文化的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主要表征为精神文化。外显文化是小学校本文化的表层部分,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它们是小学校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学活动与学校管理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小学校本文化的载体,能够映射人们的价值观与态度理念。
一、校本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是在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具特征的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包括文化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文化理想、行为准则等。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结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学校精神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和物质堆积的实体,而是包括物质和知识在内的、人的理想、意识、价值、态度、情感等所延伸、升腾、焕发出来的精神实在。[1]精神文化是所有文化形态中最具有活力的成分,能够为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强大的动力。小学精神文化具体包含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价值观与学生价值观。
1.学校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精神性的范型,其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并回答了为什么要办教育。教学理念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促使其为了某一教育目标而努力。因此,每一教育行为都是根据教育理念开展与进行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比方说,以应试教育的理念为主体的精神文化会导致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应试技能的习得,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也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这将导致学生成为“考试机器”,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相反,学校如果坚持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便会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发展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之中,教师也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可见,教育理念会对学校的办学活动形成引导,并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2.教师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观念,是内化于人们意识之中的一般行为判断标准,是无形的,决定着一切具体的外在行为准则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为自身的价值观所驱动,良好的价值观能够为个体的生活与学习提供正确的标准与进步的强大动力。
教师的价值观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与标准。正确科学的价值观能够促使教师积极教育与帮助学生,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良好的提高。作为影响教师最重要因素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办学措施。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抵制一些错误思想的干扰。例如,一些校外辅导机构为了经济利益,会让小学教师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对发展无益的辅导班。以学生为本的教师会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坚决抵制此类行为。
正确的教师价值观应该符合科学性和以学生为本两个方面的要求。符合科学性即教师的价值观应该是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规律的。此类价值观能够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规范性,保证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此,小学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及时了解最近教育理念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通过这些,教师能够掌握科学的教学思想武器,从而保证价值观符合科学的要求。另外,教师的价值观还应该以学生为本。小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其一切活动也应该围绕学生身心发展而开展。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应该符合学生的利益,同学生的发展要求相契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考虑事情与开展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为立足点,切实保障学生的良好权益,并以学生是否有收益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的依据。
3.学生价值观
如果说教师价值观涉及了“如何教”,那么学生的价值观则关系到“如何学”。学生的价值观则是校本精神文化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认知和判断,并依据此作为道德标准与判断行为是非的依据。价值观与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密切相关。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指导小学生更好树立正确的理想与制定合理的目标,并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相反,错误的价值观则会导致小学生形成错误的是非准则,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比方说,崇尚享乐主义的小学生在生活中会追求安乐的生活,没有在学习上花工夫,其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没能在教师与父母的指导下良好地成长。为此,学校应该将学生的价值观作为校本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与童话故事,学习著作中主人翁的精神与思想。例如,小学生通过了解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可以学习他顽强的精神和执著的信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观察学习的理论,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表现来模仿某项行为。这种学习模式在小学生中更为普遍。他们对成人提供的榜样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能够将这些行为内化。为此,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可以表扬某些努力学习的同学,并将他们刻苦钻研的事例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学生在了解这些事例后,能够将刻苦学习融入自身的价值观之中,并将其作为学习与进步的推动力量。
二、校本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的建设是否合理,学校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将从根本上关系到学校变革程度与学生发展水平。良好的制度文化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因此,过分的标准化还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固化,并最终影响教学改革的开展。科学合理的小学校本制度文化应该具有服务教育、人本关怀、导向与激励等特点。
1.服务教育
小学的办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接受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校本制度文化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切实将各项管理制度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互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和成才。服务教育应该是小学校本制度文化的首要要求。小学管理制度应该本着“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要求,积极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服务教育意味着小学的各项制度应该围绕着教育这个中心命题来开展,避免各项管理措施偏离教育这个大目标。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职工在职培训的安排、教学设备的引进、校园资金的使用等都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办学质量的提高。违反这一目标的行为应该给予消除,保证学校的资源能够在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导向下得到优化。另外,服务教育还意味着制度的安排与完善应该致力于学生权利的保障。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避免教师侵犯学生权益。例如,学校在制定教师行为规范的时候,应该将“不体罚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为准则,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执行。这能够避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发生,保证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又如,学校需要严格执行校园安全管理规范。每个小学教职员工在校园管理中,都要根据相关法规的精神和要求,保证学生安全,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2.人本关怀
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小学在建设校本制度文化的过程中,为了教学业绩,给予了教师过多的教学任务。一些学校为了提升学校成绩,有时候为教师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并将其目标实现与其工资待遇相互联系。一些小学则不允许教师请假,减少他们休假的时间。这些措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降低了他们的归属感。学校应该在建设校本文化制度过程中重视人本关怀。一方面,学校在制定制度过程中要切实重视教师职工的利益与感受,保证工作适量适度。为此,学校在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可以将制度的草案交给教师讨论,了解他们对制度的看法。针对一些不合理的条文与方案,学校应该给予重视,并做相应的修改,最终确定正式的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既体现制度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这一执行方式既维护了制度的权威,又体现了人本的精神,从而实现学校执行力与凝聚力的同时提高。
3.导向
校本制度文化应该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通过赞成什么和反对什么,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引导。学校制度通过对某些行为给予鼓励与鉴赏,为教师的努力与行为提供努力方向,形成正确的引导。例如,“文明班”的评比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并带动各个班集体在纪律、学习和服务等方面的进步。学校可以对获得“文明班”的班主任进行奖励。这可以促使班主任重视“文明班”的建设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班风建设。另外,学校制度还通过明确禁止的行为,对教师产生警戒作用,避免相关的情况发生。一些小学明确禁止教师参与涉及本校学生的商业行为。这一规定能够对教师进行引导,避免其为了商业利益而伤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信阳市的小学则要求教师“办公期间杜绝玩游戏,严禁吸烟、喝酒、下棋、打牌、做与工作无关或影响他人办公的事”,并且“不经教导处批准,不得随意调换课程、随意授课、改变授课计划”。这些规定能够保证小学教师集中精力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并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这对保证教学质量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积极的意义。
4.激励
同其他组织制度文化相一致,小学校本制度文化也应该具有激励集体成员的作用。良好的激励制度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学校应该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更好发挥其激励功能。激励功能的实现需要重视公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同结果公平相比,人们更加看重程序公平。程序公平是在事件的处理与决策的过程与程序中,对事件利益相关方与当事者都是公平的,这个过程中不存在因为人为偏移与“走后门”而造成处理与决策的不合理。学校在评价与激励过程中要重视程序公平性,保证各项激励工作都按照相关的规定公正公开地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要避免领导的过多干预。在一些小学,激励措施反映的是领导的意志,公平性受到严重的削弱。这容易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使其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为此,在开展激励措施过程中,学校要严格按照相关激励制度开展,而领导要保持高度的自觉性,不要过分地干预考核与激励工作,从而确保考核和激励机制能够公平、公正和公开地运行。上海徐汇区虹桥路小学在制定教师的制度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最终形成激励制度。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本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充分听取广大教工意见的基础上,拟出具体激励实施方案。这些方案需要得到教师职工大会的讨论与表决,并需要提交教育局人事科的审核。这一过程保证激励制度制定的公平性与公开性,为激励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学校除了重视教师的物质激励外,还应该重视精神激励。精神激励能够为教师的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责任感与义务感,使其自觉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上海市七宝明强小学重视教师的精神激励工作,开展了“希望之星”评比活动。学校根据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专业素质扎实,教学效果良好、能坚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团队精神等要求对教师进行评比。获奖的教师可以成为校骨干教师后备人选。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的这一精神激励,促使他们提高自我修养与教学水平。
三、校本行为文化
小学校本行为文化是指小学师生所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包括师生所认同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方式。行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制度的规范,以及管理模式的长期熏陶。在管理方式上,小学应该采取民主型的管理模式,促进教师之间良好的积极互动。学校要坚持协作团结的理念,倡导教师之间积极的交流教学与管理的经验。这种良好积极的活动能够带动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促进知识共享型小学的构建。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学科的研讨会。在教学研究会上,每个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同大家分享,同时也可以就教学中的困惑向其他老师请教。通过研讨会这一载体,教师之间实现了经验的共享,并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行为文化的形成,要通过制度文化的规范来引导。对学生的管理,学校要根据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其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促进其健康和谐地发展。在管理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小学生行为守则。不少小学根据国家正式颁发的《小学生守则》制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的训练。“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这些规范的制定与实行能够对小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有利于他们良好品质与行为的形成。另外,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杜绝体罚学生,避免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体罚行为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除了体罚,小学教师在惩罚学生的过程中还需要避免行为和语言过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利用惩罚学生的机会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导致“踢猫效应”的发生。学校在完善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完善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学生干部来自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比较全面的把握。他们的参与能够极大缓解教师的管理压力,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另外,将表现优异的学生选作学生干部,还可以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榜样效应,促成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
教学方式是校本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方式需要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办学上应该提倡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小学师生的共识,几乎没有小学教师会否认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并没有真实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其认可与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并完全依据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一些小学甚至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名次作为他们的学号。这些行为方式损害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学校根据素质教学的理念,统一全校成员的认识,提高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兴趣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教师需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另外,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我的素质,使自身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将会产生显著影响。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使行为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要求,积极影响与引导学生。最后,教师还应该通过参加在职培训、继续学历教育等在职教学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科与专业的前沿知识,并将这些内容同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与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为此,学校可以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教师开展讲座,让其了解最新的教学资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把握,教师可以以先进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更好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四、校本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文化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奠定着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2]小学的物质文化包括了教学楼、绿化环境、教学设备、周围的环境以及相关人文景观。物质条件是小学开展教育的基础与前提。营造良好的小学周边环境、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建设好绿化环境能够为小学生的发展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为其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提供便利。
学校的物质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本性。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或“管理方便”为本,是教育发展追求的永恒价值。为此,物质建设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完善绿化环境建设和保证学习工具的质量。比方说,学校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供学生学习与使用。这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另外,人本性还体现为物质文化建设应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教师可以整理教学物质资源,更好帮助学生发展。比如,学校建设“地理园”,为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提供方便。在这一条件下,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本传授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到“地理园”参观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
特色性则要求小学在物质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学校的特点,突出本校的特色。当前,小学的建设一致性很强,而特色性不足。这导致校园建设“千篇一律”的现象出现。因此,小学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校本物质文化建设。小学可以根据校本精神文化价值取向,实现校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另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建设中融入区域特点,使校本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并激发其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热情。学校可以摆放家乡风景名胜和历史人物的图片,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学生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家乡的情况,增强自身的区域认同感和自豪感。
丰富的物质文化能够为教学行为与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并不意味着投入越多效果越好。校本物质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简约性原则。在完善小学的物质条件过程中,学校负责人应该坚决摒弃铺张浪费的错误观念,坚持物质条件完善与办学目标相互配合,从而提升物质文化的教学效用。这可以提高学校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资金的合理使用。
在完善学校的物质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加强物质引进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避免腐败的发生。小学要保证教学设备的引进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防止工作人员尤其是负责人出现违法的行为。例如,永州冷水滩区要求小学在购置设备的时候应根据《中小学校实验教学仪器装备标准》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制订出购置计划,上报区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办理审批手续。同时,学校需要建立健全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申报制度,购买总价在人民币2万元以上(含2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应该提出可行性报告,报区教育局批准后方可执行。
[1] 王培锋、张茂聪:《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载《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 李峻、刘玉杰:《学校物质文化初探》,载《现代教育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