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学校本文化管理概述(1 / 1)

美国哈佛大学迪尔和肯尼迪认为:“每个组织都有一种文化,不管组织的力量是强还是弱,文化在整个组织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实际上影响着组织中的每一件事。”文化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手段,愈来愈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与青睐。近年来,一些学者在探究学校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将组织文化与学校管理相互结合,提出了校本文化的概念。孙延坤和李长波(2007)认为校本文化具有外在意义和内在意义。一方面,校本文化能够强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校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校本文化可以推动学校工作的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另外,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涂又光在阐述校本文化作用的时候提出了“泡茶理论”。这一理论着重强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深刻影响,主张每所学校都应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雄厚的文化底蕴,并将文化内涵内化于学生,促使学生成才。[1]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对小学生的知识掌握与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小学教育改革,优化小学管理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组织,小学的目标比较复杂,其采取的管理措施也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组织。在完善小学组织的建设中,将校本文化的概念引入到学校管理,能有效调动管理中的积极因素。

一、小学校本文化的内涵

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养;自15世纪以后逐渐延伸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看成为文化。[2]《辞海》认为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文化”作为学术用语,最早见于英国人泰勒1873年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所做的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随着组织管理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意义。为此,人们开始提出了组织文化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77年彼得格瑞《关于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之中。他将组织文化界定为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某个团体成员共同认同的意义系统。伴随着组织文化概念的提出,不少学者也开始以文化为视角,对企业的管理与组织进行研究。日裔美国学者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关注到了组织文化中的人际关系。该书倡导领导者去关注与重视员工的咨询,从而促使他们提高生产力与效益。在该书中,作者比较了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差异,从而探究日本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源。通过比较,作者发现日本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源于其信任、敏感与亲密的企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以坦诚、开放、沟通为基本原则的“民主管理”企业制度。另外,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揭示了组织中起核心作用的不是激励机制和控制系统,而是公司的价值观与共同理念。他们以IBM、通用电气、惠普、通用汽车、3M、麦当劳、宝洁、沃尔-马特、爱克森、波音等世界五百强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企业的管理特点。通过调查与分析,作者们发现这些公司的文化具有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和宽严并济八个特点。

伴随着组织文化理论的不断发展,校本文化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由于理解不同,人们对校本文化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亨利认为校本文化是学校所有成员共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态度。郝克曼则拓展了校本文化涵盖的范围,强调家长也应该成为校本文化的主体,其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他将校本文化定义为老师、学生和家长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而我国学者陈孝彬在《教育管理学》一书中将校本文化定义为“校本文化是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生活中所积淀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俞国良、王卫东和刘黎明(1999)认为“校本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根据前人的定义,并结合小学的教育特点,本文将小学校本文化定义为:小学校本文化是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为师生所共同接受的价值信念、行为方式和管理制度。首先,校本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承担着培养个体掌握认知技能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决定了小学校本文化必须坚持以教育作为小学校本文化建设的目标。其次,校本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育是一个互动的复杂过程,小学教育质量不仅会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制约而且也会受到学生参与度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小学校本文化是一种学生与家长共教共享的文化。最后,校本文化包括信念、行为方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为师生所接受的信念、行为和制度。这些内容因学校发展历史与情况差异而有所不同,成为一个学校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重要因素。

小学校本文化具有三个特点:

(1)稳定性。小学校本文化是一种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种特点使得每个学校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有时候,这种文化稳定性成为了小学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根源。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该校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酷爱读书、勇于探索、崇尚文明、追求健美”为核心的校本文化。这一文化特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得到保持,并对学校、学生和教师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

(2)工具性。校本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校本文化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动态的操作行为文化、以文字表述为主要的制度文化、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教材为载体的课程文化。[3]学校领导与教师可以优化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源,推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例如,作为校本文化的一种重要表征,制度文化关系到小学的管理效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小学生的合法权利。小学可以通过打造科学高效的制度文化,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体制支撑,使各项管理措施与办学目标相契合。

(3)历史性。小学校本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中形成与发展的,是办学经验的积淀。这种历史性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集体凝聚力。但是,这种历史性也导致校本文化在很多时候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新月异。这些巨大的变化都要求人们根据时代的需要与要求,不断提出新的目标与手段。这凸显了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矛盾,给小学管理与教学变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为此,人们应该正确对待校本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改变校本文化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加入体现时代精神的元素与内容,使校本文化保持永久的活力。相反,不加选择地继承传统的文化将给学校的改革带来巨大的阻力,并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

二、小学校本文化的功能

美国政治家莫伊尼汉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荣格也认为:“文化的最后形态是人格。”这凸显了文化在个体与组织发展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意义体现在小学管理中表现为校本文化促进学校管理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的自我发展。它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师生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1.教育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这要求学校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与这一工作任务相对应,小学校本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教育功能。小学校本文化中的有形文化,如教育设备、管理制度、教学场所等均为学生打造了陶冶情操与知识学习的场所。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知识水平的提高与认识能力的上升。比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播放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英语歌曲。这可以有效培育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习得更多的英语词汇,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除了有形的校本文化外,无形的校本文化,如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与人际关系等也推动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例如,乐于助人与遵纪守法是学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这种无形的文化能够规范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行为,使其养成遵守法律、帮助他人和乐于奉献的好习惯。

2.规范功能

小学校本文化有时会转变成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使集体中的个体能够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保证各项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作为校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章制度以明文的形式要求师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对每个个体的行为进行管理与约束。小学教师不仅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而且还需要遵守本学校的教师行为守则。这些守则是法律法规与学校实际相互结合的产物,可以更好地对教师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避免违反教育目的的情况发生。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规定“坚持以教学为主,热情指导学生开展有益身心的文体、科技和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和个性品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一规定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避免他们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忽视其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对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校本文化还通过集体价值观、思想观念等内隐形式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内隐的文化形式通过群体压力、标准要求以及观念认同等方式对集体中每个成员行为进行约束,增强了行为的有序性和规范性。有些小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关爱学生的良好传统,并凝练成一种文化。这些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受到这种良好文化的影响,从而认真严谨做好教学工作。这些文化传统与规范,对于学生的培育与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3.认同功能

随着社会不断地开放与发展,社会文化与价值观日益多元化,这种社会环境必然对小学的师生产生影响,使他们具有不同认知与情感特点。这影响了学校团体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校本文化为学校师生共同认同与遵守的行为规范与思想观念,体现了群体的共性。心理学表明在具有强烈认同感的组织中,成员能够相互协作,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不断努力。由校本文化带来的认同功能能够为学校中的个体提供强大的集体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这对维护学校团结与人力资源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不同价值观与思想观念的个体能够围绕校本文化形成一个紧密的团体,在教育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效应的提高。

4.指引功能

校本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作为学校师生所共同认同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校本文化必然对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认知特点和目标理想发挥指引性的作用,使其朝向某个目标而努力。校本文化的指引能够使教师与学生明确目标,增强其行为的方向性与有效性。例如,学校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一个办学理念,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与评价上更为看重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会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如,学校将“保护资源”的思想融入教学观念之中,可引导师生行为,促使他们在生活中注重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小学校本文化管理的意义

小学校本文化以集体成员共同认同的观念与行为,对每个个体行为进行规范与指引,并提升了学校的团体凝聚力。可见,其与管理的完善和学校工作效率具有密切关系。学校可以通过校本文化管理,对个体行为与观念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1.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校本文化能够对群体中个体形成产生指引作用,促使其朝着某个目标进行努力。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会对师生的思想与行为造成误导。一些小学教师有时候会为了经济利益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这违反了小学教育的目标,也影响了教育改革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小学加强校本文化的管理,为师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一方面,校本文化管理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提供思想与理论上的指导。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其作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发现学习”理念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主张关注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学校将“发现学习”的思想作为办学理念之一,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另一方面,校本文化管理通过确定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明确学校与教师的发展方向与努力目标。例如,学校可以在教师中确立“关心一切学生”的集体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确立能够促使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践行教育公平的理念。这有助于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2.优化学校的制度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组织的成功运行都离不开一个可行的科学的制度。作为校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管理制度的好坏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制度的建设是否合理,学校具体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将从根本上关系到学校的变革及其进程,关系到学校文化的塑造和生成。当前小学制度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制度缺失与制度执行不力两个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形成相应的制度。规章制度的缺失导致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有时会无章可依,失去了工作的方向与依据。另外,一些小学虽然形成了制度,但没有很好地执行。在很多时候,规章制度成为了一纸空文。在一些小学,制度建设成为了宣传口号和形象工程。制定的制度并没能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严格正确的规范,保证学校的正确发展方向。这迫切要求学校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强有力地执行。校本文化的优化管理,包含着对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对制度进行明确,使其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另外,校本文化的发展还能够在小学中形成良好的氛围,促使人们消除不正确的观念,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执行。例如,学校通过优化校本文化的管理,使遵纪守法的理念成为师生所共同认同的观念。这能够提高师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从而保证相关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

3.带动组织文化发展

组织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受到一线的管理者的重视,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组织研究者所关注。作为组织文化与小学教育相互结合的产物,小学校本文化的建设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人们可以通过小学校本文化的建设更为全面地了解相应组织管理理念。校本文化的管理过程,也是组织文化理念与学校管理相互结合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校本文化建设的结果,人们可以有效检验所应用的组织理念与方法是否有效、是否科学。另外,小学校本文化的管理实践也会产生新的先进的思想与理念。这些能够进一步丰富组织文化的内容,并为其他组织开展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人们可以将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其他组织管理中,促进组织管理的优化。这对组织管理理论,尤其是组织文化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孙延坤、李长波:《学校文化浅析》,载《文教资料》,2007(6)。

[2] 许波、钟暗华:《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载《西北师大学报》,2007(3)。

[3] 侯岩:《学校文化研究概论》,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