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教育概述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
“社区教育”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具有社区教育性质的各项教育活动早在18世纪的英、美等国就已经出现。一般认为,国外的社区教育以柯隆威等人于1844年在丹麦乡村罗亭创办的免费成人民众学校为起点。该学校把“唤醒民众振兴丹麦”作为宗旨,以培养学习者成熟为前提,不断发展成人的心灵,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生活幸福。这种以社区学校为基本形态的社区教育,首先影响了北欧,后来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主流形态被世界各国所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些学者也受到美国早期的社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风气的影响和启发,他们从改良中国农村乃至改良中国社会的政治理想出发,倡导乡村教育运动。当时影响较大的有: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如创办晓庄师范、上海工学团等;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试验等。当时在中国各地还有许多类似的实验。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区教育重新崛起,其兴起的标志是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形成了区、街道、学校三级社区教育组织。如:1986年9月,上海真如中学创建了“真如中学社区教育委员会”;1988年3月,上海出现了街道一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即闸北区共和新疆街道和彭浦新村街道的“街道区教育委员会”等。自此以后,各种社区教育委员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整个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对于“什么是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有些是从教育的视角定义,有些是从社会的视角定义,即使是从社会视角来界定社区教育,其着重点还是放在探讨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上。因此,国内学者较普遍认同从教育的视角来归纳社区教育的内涵。如,厉以贤认为:“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1];金辉认为:“社区教育是指反映和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对社区全体成员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和过程”[2];黄云龙认为:“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活动”[3];苏明认为:“社区教育是指政府对社区居民实施的一种文化服务,以及居民个人需求与发展的一种学习型活动。”[4]《教育大辞典》上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更具体一些,指出社区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概念和组织形式。旨在加强教育的服务职能,以教育为过程推进社区发展,并将学校当作向社区所有年龄层开放的教育娱乐中心,成为义务教育与其他福利事业的结合体。教育活动跨出学校的范围,由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管理,他们既可为学生也可为教师,或两者兼任。教育内容关系到社区生活,为整个社区的利益服务”。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社区教育就是面向社区全体成员,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
(二)社区教育的特点
我国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特点。
1.社区性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它具有明显的社区性特征。由于社区在地理位置、社会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不尽相同,各地社区教育的实施状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从本社区的实际出发,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2.群众性
社区教育的群众性一是表现在群众的社区意识、参与教育的意识在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参与教育”的局面,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体现在社区内的学校真诚地依靠社区并向社区开放,社区主动热情地支持教育、参与教育、举办教育;三是各地的社区教育组织一般由本社区各方面的代表组成,也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
3.全面性
社区教育的全面性是指对社区全体成员产生终身影响的全方位教育。社区教育着眼于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的全面素质,着眼于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个人完成终身教育提供条件和保障。
4.统筹性
社区教育的统筹性是指在发展社区教育中,无论是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还是加强本社区内普教、职教和成教之间的联系都需要加强统筹。我国在发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统筹特征,建立起了政府统筹、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和学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5.特色性
社区教育是根据本社区特定的人文、地理和社会的特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模式、内容等均应有社区的特色。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而言,社区教育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满足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社区教育的功能
社区教育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属性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三个方面。但从社区教育自身特点来看,还可以扩展为五大功能。[5]
1.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
社区教育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受一定社会经济生产规模、速度和水平的制约。社区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它同样发挥着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能力,进行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质量的作用。因而,它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2.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
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是由社区教育具有的社会生活属性所决定的。社区教育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并在为巩固和改革发展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培养造就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譬如,在社区教育中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以及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这些社区教育活动都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政治功能。
3.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
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社区教育在对社会文化内容的传播、提高和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社区文化则是社区、社区生产和生活的历史积淀,社区文化传递的基本手段是通过教育活动。而社区教育恰恰具有把社区中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进行选择、整理、研究、传递并加以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的功能。成年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又是社会成员的主体,而社区教育具有与社区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特征,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即使其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价值观念、劳动态度、合作精神、创业意识等都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单一、片面的素质发展。这一点正体现出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
4.社区教育的综合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曾对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的综合性功能作用作过如下论述,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各个领域的社会。知识已成为一种基本的资源,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增加来衡量,社会的重心正转向知识领域。21世纪,知识社会、学习社会的基础是社区,不是单位和个人。因此,也可以这样说——21世纪是一个社区社会。在21世纪初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单位的功能将迅速外移,城市职工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一般都是公有制的,具有类似社会性的功能,它包揽了单位职工的就业、教育、劳保、福利、住房、医疗、生育,甚至子女上学等;单位对其职工有着全面的决定性的作用,职工则对单位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而且教育对城市居民的管理主要也是通过单位实行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将其承担的社会事务从单位剥离,随之转向社会,且主要是转向社区。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过渡,这就要求社区的功能不断丰富、强化,要求社区替代由过去单位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后勤服务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医疗保健功能、交往功能等。社会的功能将集中在社区,社区教育的功能也日趋多样化,作用也将日益凸显。并且,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尤其需要社区教育在劳动力大转移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加强对农民、下岗工人、弱势群体及其家属、子女的关注和教育。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了社区教育的综合性功能。
5.社区教育的整合功能
从系统论角度看,教育是社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社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特点与功能实现和其所处的社区及其组织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社区教育能把社区内政府、单位、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互补、整合,并形成合力,从而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社区教育的这种整合性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中教育因素的全面整合;二是对各种教育因素的系统协调,形成合理结构,使其各种教育因素能够在社区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可以说,社区教育这种特有的整合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做到的。在开展社区教育中,这种特有的功能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通过其教育功能,可以满足社区里每个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再提高,实现其文化程度和各种能力的再提高,进而实现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社区经济的目的。同时,每个成员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生活,充实其精神世界,提高其文明程度。总而言之,社区教育能在社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社区教育的内容
1.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大教育体系的建立既要加强学校教育,也要开拓受教育渠道和区域。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社区教育中扫盲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能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素养;社区教育开展包括妇女教育、老年教育、残疾人教育在内的特殊群体教育。其中,在老年教育方面,要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原则,依托社区,增加适合社区老年人的教育内容,比如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2.职业技术教育
社会发展现状强烈要求社区教育加强对社会成员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教育。现代社会出现了工作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低文化、低技术的工作日益减少,也产生了不少对知识要求较高的新的行业,譬如信息咨询、市场调查、公共关系、软件设计、高科技开发等。这就要求社区教育注重反映最新科技变化的内容,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科技教育比重,积极推动创业能力的发展。社区的教育环境相对于学校教育环境来说,更宽松更自然,课程设置上也更灵活更实用,更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
3.公民素质教育
公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总体水平。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社区教育中开展公民素质教育要以集体主义、责任教育、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
4.家政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服务员职业标准》的定义,我们通常所指“家政”是指家庭服务,即家庭服务员根据要求为所服务家庭操持家务、照顾其家庭成员,以及管理家庭有关事务的行为。社区家政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家庭厨艺及饮食,家庭保洁卫生,家庭杂务(洗衣熨烫、代交杂费等),家庭护理(医护、侍疾、母婴护理、育婴、照顾老人、照顾病人陪护聊天、家庭保健)等。
三、社区教育管理的意义
1.进行社区教育管理,有利于提升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全民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提到基本学习需要主要包括:“基本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手段,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做出决策等所必需的。”通过对社区教育进行管理,可以使其课程内容更加科学丰富,其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多样,其教育服务更加贴近社区群众的基本学习需要。这样,社区群众通过进行有效的社区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丰富其文化生活,进而提升全体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2.进行社区教育管理,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发展社区教育可以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进行社区教育管理,能使社区教育秉承“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发展理念,让全社会的所有成员终身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这样就奠定了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基本建成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全社会大多数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中来,充分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样学习型社会也就水到渠成。
3.进行社区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进行社区教育管理,提供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基础:物质基础、人文基础与政治基础。这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人文基础又具体表现为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倘若没有进行社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一盘散沙,这就无法保证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就无从谈起,建设和谐社会就会出现断层。因而,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1] 厉以贤:《社区教育理念》,载《教育研究》,1999(3)。
[2] 金辉:《社区教育的概念界说及其方法》,载《上海教育情报》,1994(4)。
[3] 黄云龙:《中国社会教育的两个飞跃》,载《教育参考》,1994(4)。
[4] 苏明:《面向二十一世纪社区教育模式探索》,载《北京成人教育》,2001(7)。
[5] 季东亮:《论社区教育的功能》,载《成人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