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对于家庭教育的含义,我国学者有不同的表述。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1卷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1]郑其龙编著的《家庭教育学》中指出:“教育是一定社会对新一代有目的、有系统的培养教育……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2]孙俊三等主编的《家庭教育学基础》中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主要指父母或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即指家长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需要和子女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影响,使子女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的一种活动。”[3]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4]
纵观以往的家庭教育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界定。狭义的家庭教育指父母对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对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所有成员相互之间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其影响和形式远比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更特殊。在家庭教育中,不只存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具有如下特点。
1.全面性和渗透性
家庭教育的全面性,一是指学校教育管的家庭教育要管,学校教育不管的家庭教育也要管。二是指社区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家庭教育必须完成,社区教育触及不到的任务家庭教育也责无旁贷。即家庭教育涉及的内容比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要广泛,它涉及学习、生活、劳动、择业、待人处世、社交、恋爱婚姻等方面。三是指参与人员的全员性。只要有家庭有孩子,家长就必须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的终极目的与国家教育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合格的社会主义成员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有责任按社会要求,促进子女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目的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家庭教育的渗透性,是指家庭生活的各方面都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生活习俗、爱好等,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子女的心灵,特别是父母的思想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尤为深刻。它不像学校教育有规定好的课程计划和学制,它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限制,可以随时进行,“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父母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或与子女共同活动的一切机会进行教育,方法灵活,易于为子女接受。
2.权威性和感化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主要指血缘伦理的权威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权威。家长有其他教育者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间存在血缘关系和经济与生活的信赖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权威,不仅有一般的教育力量,而且天然带有亲情色彩,往往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3.针对性和及时性
由于父母与子女存在着特殊关系,子女与父母朝夕相处,有什么想法都愿向父母倾吐;子女在家庭的自然状态下,对家庭成员少有戒心,其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表现真实、充分。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秉性、脾气了解比较透彻。“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家庭教育为家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4.长期性和继承性
家庭教育相伴子女终身,一般比学校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子女从出生起就接受家庭教育,虽然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但始终伴随着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是孩子永不毕业的学校,有威信的父母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的继承性也称延续性。个体接受了父、祖辈的教育,在自己将来成家立业后,也可能会用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培养自己的后代,用从父、祖辈那里接受的家庭教育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影响教育自己的后代。“家风”、“家业”就是继承性的说明。
(三)家庭教育的功能
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家庭教育同个体家庭一起诞生,即起始于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交替时期。我国历来重视亲子关系,重视父辈对子辈的教育。如我国封建统治阶级一贯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可以说,我国是家庭教育发达的国家,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家庭群体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价值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上。
1.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
印度有则谚语“如果你播种行为,那么你收获习惯;如果你播种习惯,那么你收获性格;如果你播种性格,那么你收获命运。”即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可见,一个人性格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要首推家庭。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来实现的。一方面,家庭成员的素质、教养、人格、言谈、举止、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时刻都在有意或无意影响子女成长。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子女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子女的个性特征、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家庭中表现得最充分、最自然。家长对子女的表现又极为关注和敏感。所以,家长能充分了解子女各方面的情况,并从其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
2.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智力的发展
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科学追踪研究表明:“从出生到5岁是人一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儿童的接触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把身边的知识传授给他们,促进孩子感觉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3.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发展对一个人的起码要求。儿童、青少年作为社会的独立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些观念、规范、准则不是在自然状态中萌生的。家庭作为子女最初生活的场所,子女与双亲、祖辈及同辈间发生的生活关系和道德关系、家庭行为规范等,成为子女最初接触的社会规范。在家庭生活中,子女最初总以双亲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情感情操为认同对象,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体系,借以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果家长能采用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上就会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家长采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因此,认识到家庭教育重要性,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4.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生活技能和社会角色的学习
呱呱坠地的婴儿,其环境适应能力十分贫乏,他有温饱需求但无获取衣食的本领。因此,他需要家庭给予多方面照料。当他们逐渐长大后,仍需要父母教导衣、食、住、行的基本技能,使其能适应生活和环境。即使到了中学,其生活、社会等方面的适应能力仍相对较弱,亦需要得到家庭多方面的照顾、指导,并从中获得基本生活技能。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小农经济决定了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生活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对他们进行生产劳动和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内容大为丰富,基本生活技能的内容也随之复杂多样,而家庭在基本生活技能的教导上则处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离开家庭,一些最初的生活技能、自我服务技能就无从培养。社会角色方面,角色是由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明确的角色意识能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作用和承担的义务、责任,并产生一定角色期望。子女的社会角色最早是在家庭影响下产生的。首先,家庭最早为子女复制文化传统所要求的性别角色及行为;其次,家庭通过影响子女的兴趣爱好、目标理想、职业选择等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选择和充当一定社会角色;最后,父母在家庭中承担的多种角色能为子女将来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提供启蒙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1.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中关于品德教育的部分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无论如何,爱国主义的情操都是道德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遵纪守法的教育。在法制社会,让孩子从小知法守法,会运用法律武器,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理想主义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缺乏干劲;诚实守信的教育。诚实守信受人欢迎,受人尊敬,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无论做什么工作,以诚实守信获得发展才是最可靠的;勤劳节俭的教育。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二者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加勤劳;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一个有孝心、尊长辈的孩子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进步,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温馨和幸福。
2.智力教育
家庭教育中重点内容是要教育孩子懂得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家庭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精神氛围,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勤奋刻苦,养成专心、踏实、仔细、认真等好习惯。要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并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3.体育卫生保健教育
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对孩子的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营养,安排好孩子的饮食,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防止厌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疾病,及时治疗疾病。养成锻炼习惯,学会几种健身的方法。关心孩子的用脑卫生,保证足够睡眠。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指导孩子游戏,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使孩子过着有规律的生活。
4.审美教育和精神生活指导
家庭教育中要进行审美教育和精神生活指导。仪表美教育就是教育孩子穿戴整齐、大方、美观、不追求名牌,做到仪表美、心灵美、行为美。精神生活指导就是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指导孩子看健康的电视、电影,做到适时、适量、适合年龄特点。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用艺术熏陶孩子。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利用自然美陶冶孩子的情操。美化居室,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
5.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不胆小、不孤僻、不任性、不怕挫折,有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孩子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情感,教给孩子一些调节自己心理的方法。
三、家庭教育管理的意义
1.进行家庭教育管理,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
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种教育的基本形式中,家庭教育是时间上开展得最早、范围最广、方法最为灵活的一种教育类型。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伴随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它更多地依赖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深刻情感,能够给孩子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虽然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来看,学校教育的作用突出,但是家庭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幼年在家庭生活中初步形成的道德认识、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已经给他的身心发展打上了一层“底色”,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发展。
2.进行家庭教育管理,对学校教育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
虽然学校教育在实施的系统性和组织性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和系统性上,在榜样作用和同辈集体的影响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生活素质、情绪情感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而且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的情感素质和人格条件对人的影响作用相比知识占有更为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能配合学校教育的有效进行,能巩固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的人生发展。
3.进行家庭教育管理,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传递和更新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家庭是社会的基层单位和最小细胞,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家庭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家庭教育具有传递社会文明的作用。1995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国际家庭日”发表的文章指出:“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还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家庭文明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文明与社会文明相得益彰。家庭教育既是家庭文明的必然要求,又是家庭文明的重要手段。对家庭教育进行管理,能有效地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家庭文明的建设,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案例分析1】“三教”结合促浪子回头[5]
达德小学是江门市“三结合”教育的典型,曾多次受到江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表彰。时任校长的周昂雅总结了学校的四点做法:
一是注重“三教”结合,构筑家长学校教育新平台。“我们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关工委的一些老同志参与,让家长学校向社会延伸。”
二是联合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关心学生的成长。“首先,我们成立关工小组和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志愿者大队。另外,我们主动联合学校关工小组和法制副校长组成调研组,对家长学校管理模式进行调研,并召开家庭教育工作座谈会。同时,还联合市离退休妇女干部联谊会,取得她们的支持,开展各项有益的辅导教育和奖励活动。”
三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抓好第二课堂教育,寓教于乐。“我校以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学校先后成立了语文艺术班、粤剧团、民歌队等兴趣班,这一做法得到家长的支持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四是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2007年11月,邀请了陈忠联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到校举办了一场《将成功传给下一代》家庭教育讲座;2009年3月,学校举办了一场《知心姐姐》家庭教育讲座;2009年10月,学校迎来了轮椅英雄尹小星,为学生做了示范教育;2012年5月,学校邀请鞠艳梅教授给家长作了《帮孩子成为学习赢家》的报告。
周昂雅校长说,通过“三结合”教育究竟促使多少学生转变,无法确定,但近10年来,该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肯定与此有关。
阿东(化名)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父母双亡,跟着伯父伯母生活。伯父伯母为了挣钱,疏于照顾阿东。阿东形成自暴自弃的情绪,经常旷课,流连于网吧,无心向学,班主任多次谈心教育,但没有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校领导、班主任会同法制副校长一起到阿东家家访。法制副校长向阿东的伯父讲清作为孩子监护人的职责、家长该如何关心好下一代,阿东的伯父承诺一定要把阿东找回来,并好好照顾和教育他。此后,阿东彻底改变了,再也没有出现逃学现象。
解析思路:
1.“三教”结合在小学教育管理场域中的意义。
2.阿东的案例说明了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2】“三天一顿打” 三个孩子进北大[6]
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前天,萧百佑做客江苏某电视台,在现场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
萧百佑当年参加高考,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他认为,自己学生阶段的成功主要受益于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
萧百佑表示,“‘打孩子’不是像说的那么简单。根据我的经验,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孩子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的是新错还是重犯。错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时候不能有不良的反应。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
萧百佑说,“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据介绍,到现在,全国各地已有30多个孩子被父母送到萧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
解析思路:
1.“狼爸式”教育折射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哪些意识?
2.“狼爸”以打为主的教育方式来自其母亲的“动辄就打”的教育,这说明了家庭教育的哪些特点?
复习与思考
1.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2.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4.社区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5.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6.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推荐阅读
1.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孙俊三.家庭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1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 郑其龙:《家庭教育学》,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 孙俊三:《家庭教育学基础》,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http://www.jmnews.com.cn,2012-8-14,江门日报,第8354期(A9版)。
[6] 中国经济网,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