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泰尔·迈克莱什(Alastair Mcleish),英国学者,任教于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

本书选取了由英国政治研究协会的马克思主义专家组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一期(1994)中的《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要竭力阐明的是,马克思的审美理论和他的共产主义学说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马克思对于艺术审美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支撑了他对共产主义的设想,马克思的审美理论的得与失究竟是什么。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建基于马克思的审美理论。在作者看来,正因为艺术被马克思视为是真正人类劳动之典范,是人所特有的类力量的最纯粹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的需要,故而马克思才有了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所以作者强调说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一种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而这一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同时又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审美的批判。作者主张,马克思对商品审美的批判遵循着康德的美学传统。在康德的审美观点中至少有两点有助于马克思的这种批判:一是审美的“无利害性”,这种“无利害性”必然反抗经济的生产方式,并要求获得自由的尺度;一是将艺术视为人之发展的真实方式,因为审美具有社会的属性,无论是五官感觉,还是审美标准,都是自然的和社会的产物,是在我们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作者看来,马克思对于审美的这种康德式的看法虽然有助于他对粗糙的工具主义的批判,并有助于把审美塑造成人与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那种真实而有价值的联系,但也正是这种康德式的观点使得马克思没能为其共产主义的设想提供充分论证。面对在共产主义中仍然存在的悲惨境遇(无神的世界),艺术将成为缓解痛苦、抵抗虚无的中心,而马克思的乐观主义则使他忽略了尼采所思考的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艺术会成为人类的本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