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任教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讲授政治理论和城市生活研究。主要著作有《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和《本真性政治学:激进政治学与现代社会的出现》。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是伯曼于198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书名取自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伯曼用这句话描绘出现代性的形象。在《导论:现代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作者阐明了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的发展阶段、作者对现代性的基本立场以及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作者看来,现代性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是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世界中,但同时在这个世界中孕育着我们去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希望。在作者看来,现代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美国和法国大革命之前;(2)始于18世纪90年代的大革命浪潮;(3)20世纪,现代性的过程扩展到了全世界。每一个阶段都有思想家对其作出回应,第一阶段是卢梭,他是通过他的著作第一个对现代生活作出激烈反应的人,从而成为研究现代传统的源泉。 第二阶段则是尼采和马克思。在作者看来,以尼采和马克思为代表的所有19世纪的现代主义者的思想中包含着一种张力,他们一方面为现代性摧毁传统的结构而欢欣鼓舞,认为它为人类的未来开辟了道路,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人类要为这种进步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从来不丧失批判的能力。但是20世纪的思想家对于现代性的态度却趋于“极端化和平面化”,即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坚决反对。前者的代表是未来主义者,后者的代表则是韦伯。这两种态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更分化为肯定的、否定的和避免的这样三种对现代性的态度。它们主要体现在现代主义不同的艺术流派中。而到了70年代,除了福科,其他对于现代性的思想论述已经黯然失色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想要复活“19世纪生气勃勃的辩证的现代主义”思想,从而“重新感觉到我们自己时代的现代之根”,以此来获得“创造21世纪的现代主义所须的见解和勇气”。因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以19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通过分析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向读者展示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并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标示出现代生活在20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伯曼的结论是乐观的,他认为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本书选取了这部著作的第二章《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克思、现代主义和现代化》。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近代以来对于现代性的思考已分裂为经济与政治方面的“现代化”和艺术、文化和感受力方面的“现代主义”两部分。而马克思向来是被归入在论述现代化的思想家的行列之中。但作者以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为依据,认为“《共产党宣言》表达了现代主义文化中某些最深刻的洞见,同时也将现代主义文化中某些最深刻的内在矛盾戏剧化了”,它将代表“未来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运动和宣言的原型”。因此,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整体,它能够澄清现代化的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与现代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马克思比任何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者高明和深刻之处。接着作者就具体阐释了《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现代主义的思想。在这一阐释的过程中,作者时时提示马克思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张力和紧张,即马克思一方面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永不满足的欲望和冲动、不断的革命、无限的发展、一切生活领域中不断的创造和更新;另一方面则是虚无主义、永不满足的破坏、生活的碎裂和吞没、黑暗的中心、恐怖”。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和紧张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力量源泉。它将使我们能更加深入地把握现代生活的矛盾,从而找到一条更好地超越矛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