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 )出生于美国纽约。他在“二战”中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受家庭影响,从少年时就关注政治问题。1947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在1951~1953年服兵役后又回到母校深造,1959年获博士学位。长期担任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1973年任美国非洲研究学会主席,1994~1998年任国际社会学学会主席。他的研究工作最初集中在美国政治和非洲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后转向建构“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比较性的政治—经济理论,它一方面反对将国家边界看作社会边界的观点,另一方面反对社会学研究中将历史性与系统性分开的倾向,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世界体系的历史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当代批判;知识的结构问题。

华勒斯坦的主要著作有:《现代世界体系》(1974)、《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1945~2025》(1996)、《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1999)等。

本书选取了《自由主义的终结》一书的第十二章《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衰败后之马克思主义》。在此文中,作者区分了两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思想”。前者是一系列受到马克思理论启发、为采取政治行动而提出的理论,是作为一种现代性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改良主义战略”的体现;后者则是激励诚笃的社会力量进行反对现行世界体系的抨击言论,是对于现代性及其历史表现形式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的批判。作者认为前者“已经消亡”,而后者则尚未消亡。本文分别总结了两者的基本观点。“政党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应当夺取国家政权;为了夺取并巩固国家政权,必须建立一个组织性强、具有普遍性的政党;为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要阶段;要顺利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必须建设社会主义。而马克思的思想则涵盖四大主要观念:阶级斗争、两极分化、意识形态和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