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蒂(Richard Mc.Roty,1931— ),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亦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蒂于1931年出生在美国纽约,1946年到芝加哥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949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52年他在哈特逊的指导下写了一篇关于怀特海的论文。1952~1956年在耶鲁大学完成了题为《可能性的概念》的论文。博士毕业后,他在军队里度过两年,接着在威斯利学院任教。1961年他来到普林斯顿大学,1970年任该校教授,后任斯图亚特讲座哲学教授,之后于1982年去了弗吉尼亚大学,任该大学凯南讲座人文科学教授。1998年离开弗吉尼亚大学后到斯坦福大学任比较文学系教授。1979年曾担任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主席。罗蒂曾于1985年、2004年两度访华。
罗蒂的学术兴趣是不断地变化的,20世纪50年代,他主要研究历史和形而上学;到了60年代,兴趣转向分析哲学,受后期维特根斯坦、塞拉斯、奎因的影响,把分析哲学的兴起看作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向。然而,不久就对分析哲学产生某种怀疑和批判的情绪。到了70年代后,这种怀疑和批判情绪发展到反感,进而对分析哲学提出严厉的批判,而阐发他自己的反本质主义本体论、反表象主义认识论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思想,从而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罗蒂的著作主要有:《语言学的哲学转向》、《哲学和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结论》、《后哲学文化》、《后形而上学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偶然、反讽与团结》、《真理与进步》等。其中,《哲学和自然之镜》一书是罗蒂“后哲学和后形而上学观”的奠基性著作。他在书中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所谓的“镜喻哲学”)提出了全面的质疑。这种传统认为人类可以准确地再现研究对象的本质,哲学问题被作为超越于社会历史的永恒问题来对待。罗蒂认为这种传统哲学的自我表现形象具有危险性,使哲学成为某种自欺欺人的理论,因此必须进行哲学上的革命。这本书打破了未来青年哲学家们的哲学之梦。而罗蒂的《后形而上学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一书则要重建一个新的哲学梦想。在书中,罗蒂通过系统阐述自己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思想,提出只要我们能够用想象力代替理性,用希望代替知识,我们就既可以抛弃理性形而上学,又保留人类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保留对于人类的幸福生活的希望。
本书选取了罗蒂的《后形而上学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一书中《失败的预言、光荣的希望》一文。在此文中,作者对《新约》和《共产党宣言》这两个文本进行了解读,认为如果从预言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文本是失败的,因为人们已经不确信基督复临,也还没有看到真正的无产阶级的诞生。因此大多数人已经不再能认真对待基督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一再延期和一再保证。但是如果从希望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文本是光荣的,因为它们确信,对于社会正义的希望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类生活的唯一基础,它们从彼岸的角度和此岸的角度表达了人们心中相同的希望:我们将愿意也能够以尊重和关心与我们最亲密的、我们所爱的人的需要的方式来对待所有人类的需要。作者认为,在阅读这两个文本时,我们应该略过那些预言的形式,集中关注希望的表达。父母和教师应该鼓励年轻人去读这两本书,因为这有利于道德的提高。但是,如果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作者认为《共产党宣言》是比《新约》更值得向年轻人推荐的著作,因为《共产党宣言》能够想象一个现世的乌托邦,而《新约》只能想象一个来世的乌托邦。作者最后希望有朝一日会有一个更好的新的文本出现,它能够表达《新约》对于博爱的渴望,也可以描述《共产党宣言》中最近发生的各种非人道主义的形式,而不需要提出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