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1901-1990)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父亲是费边社成员。欧克肖特在剑桥大学贡维尔与开尔斯学院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涯。1923年毕业后前往德国深造,先后在马堡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学习。1925年被选为贡维尔与开尔斯学院研究员。“二战”时期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欧克肖特重返剑桥,随后于1949年转任牛津大学努菲尔德学院研究员。1951年起担任伦敦经济学院政治科学教授,直至1969年退休。

欧克肖特的主要著作包括:《经验及其模式》(1933)、《当代欧洲社会与政治理论》(1939)、《霍布斯的〈利维坦〉》(1946)、《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及其他论文》(1962)、《霍布斯论公民社团》(1975)、《论人类行为》(1975)、《论历史》(1983)等。

在欧克肖特思想历程的开端,他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经验和真理。欧克肖特认为真理并不是观念和外部世界的一致性,而是由观念本身的严密性所决定的,如果能够通过梳理经验而获得严密的观念世界,就获得了真理。欧克肖特认为组织经验的模式通常有三种:历史、科学和实践。这三种经验模式并不是现实中的不同部分,而都是从有限的观点看到的一个整体。它们所产生的知识或真理都只能是局部的,都是对经验整体的抽象。而哲学则不同于这三种经验模式,它能够超越任何缺少彻底一致性的观念世界,因而具有彻底的具体性。

欧克肖特作为20世纪杰出政治哲学家的声誉是由《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及其他论文》建立起来的。在这本论文集中,他将实践知识与技术知识区分开来,前者是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后者是被表述为规则、人们通过学习记住它并将之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在欧克肖特看来,许多人从根本上忽略了实践知识,他们将知识理解为技术知识——欧克肖特将这种人称为“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者在政治行动中总是将一定的原则或预先设计的方案作为实践的指南,不承认环境的特殊性和具体性,排斥多样化。欧克肖特批判了这种理性主义。他认为实践知识是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无法在实践之外获得的;技术知识就其本身而言没有多少用处,只有在实践知识的帮助下才不是无用的;政治中的“理性主义”非但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且会败坏政治,不断引起战争和混乱。欧克肖特强调,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我们不能求助于某些抽象原则,而应当对我们的传统保持足够的信心,因为正是在传统的实践知识中,我们能够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本书选取了《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中的第三章《政治论说》。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政治论说”,尤其是“论证性政治论说”。任何政治活动都必须与一定的表达政治观念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认识政治形势并作出回应。欧克肖特把通过语词进行的政治活动称为政治论说。在欧克肖特看来,政治论说所使用的那些特殊词汇不仅本身就包含信念,而且它们能赋予政治论说以一定的逻辑。这种政治论说是给予性的而不是论证性的,其结论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使得与之相对的“论证性政治论说”的出现成为自然的事。欧克肖特将 “论证性政治论说”分为两种类型:以公理为基础的政治论说和由某些被认为体现了绝对真理的命题组成的政治论说。欧克肖特认为,柏拉图的“正义”和卢梭的“公意”都是前者的例证,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是后一种类型的代表:马克思将本质上只是些“意见”的意识形态排除出去,以自己的“社会历史科学”命题取而代之,这些命题被断言是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因此能够保证政治论说的正确性。欧克肖特认为,马克思著作中构成其“社会历史科学”的“规律”是模糊不清的,无法运用于具体的人类活动,而马克思为自己的命题所作的论证要么是循环论证,要么是从成问题的前提出发的,因此他的理论无法为人们提供合理的政治论说的前提。欧克肖特认为,真正有效的政治论说方式不是论证性政治论说,而亚里士多德的追求“承认的善”的政治论说更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