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克罗波西(Joseph Cropsey,1919— )出生于美国纽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二战”开始后于1941~1945年参军。战后先后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经济学系,从1958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

克罗波西的主要著作有:《政体与经济》(1957)、《政治哲学与政治事件》(1977)、《柏拉图的世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1995)。克罗波西与列奥·施特劳斯共同主编的《政治哲学史》,集丰富多彩的视角、见解、才华和背景于一体,对自古希腊至20世纪西方政治哲学史上主要的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作了独到而出色的介绍,在西方思想界享有盛誉。

克罗波西是施特劳斯学派的重要成员,对于从古希腊直到现代的政治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本书选取了《政治哲学史》第三十四章《卡尔·马克思》。克罗波西在文章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历史形而上学”,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批判称为“经济学说”,认为这两部分就构成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它们分别论述现在社会和包括现在社会在内的所有社会的产生及灭亡。克罗波西在叙述了这两部分的基本内容之后,对马克思进行了批评。在他看来,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就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及未来社会的特征所作的预言上:马克思一方面忽视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实际变化,另一方面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没有经验根据的预测。克罗波西将这些问题的出现归结于马克思之以历史理性取代哲学理性——马克思用历史自身具有的理性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完善的人视为这种发展的趋势,不仅抛弃了古典思想家将正义与政治社会消融于哲学中的原则,而且也抛弃了古代思想家和马克思以前的现代思想家共同持有的立场,即承认并允许人的不完善存在,而马克思的这种立场意味着他相信矛盾将最终在历史中消失。在克罗波西看来,马克思的预言是反哲学的,这种消灭人的不完善性、消灭政治同时也消灭宗教的历史主义将使历史成为“大众的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