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女性思想家之一。她不是一个象牙塔内的思想家,而是一个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来体验整个时代强加于她的痛苦和困扰,并从这些痛苦和困扰中收获思想成果的思考者。因此,她一生思想的发展与她所经历的一切是息息相关的。

阿伦特于1906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其父母都是哥尼斯堡受过高等教育的犹太人,她也从小在哥尼斯堡长大。1924年,阿伦特被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深深吸引而追随他到马堡大学学习,在那里她与海德格尔恋爱。1926年阿伦特转学到海德堡大学跟随雅斯贝尔斯读博士,于1929年完成并出版博士论文《奥古斯丁爱的观念》。这两个人对于阿伦特的思想历程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阿伦特想过的生活就是在宁静的校园里度过思想的一生,但是希特勒的上台惊醒了阿伦特,使她开始面对政治问题。1933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她流亡巴黎,活跃于巴黎的反纳粹抵抗运动和犹太人政治流亡者团体。1940年巴黎沦陷后,阿伦特被关押在圭斯拘留所一段时期,侥幸逃脱后于1941年来到美国,后来一直生活在那里,并学会了用英语写作。

1951年,阿伦特出版了《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在此书中,阿伦特第一次把“极权主义”表述成一个完备的政治学概念,并用来特指20世纪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统治。她在书中分析了犹太人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解释了极权主义产生的根源,说明了极权主义发展的逻辑。1958年,阿伦特出版了《人的条件》。在这部书中,阿伦特从现时代的状况出发思考了政治的基础。她直接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类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其中行动是最高的活动,它无须物的中介而直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是每个人作为人向其他人显示自己的方式,这种显示方式体现了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这就是政治的根本要义。这两部书的出版奠定了阿伦特作为一个政治哲学家的国际声望。

1961年,阿伦特应《纽约客》杂志的邀请前往耶路撒冷,对前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克曼的公开审判进行了全程报告,并写了《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一书,提出了“平庸的罪恶”的观点。这一观点使她遭到了激烈的批评,但也为她带来了公众的瞩目。阿伦特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黑暗时代的人》、《论革命》、《论政治》、《论暴力》、《共和国的危机》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一个来自欧洲的知识分子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反省以及对美国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在阿伦特生命的最后五年,她不再关心政治问题和“行动的生活”,而是重新思考她在马堡大学开始其哲学生涯时就关注的问题:审视“思想”的意义。这一思考的成果就是《精神生活》,此书原计划由《思考》、《意志》和《判断》三部分组成,终因心脏病发作,于1975年12月4日辞世,第三部分未能完成。

加拿大学者菲利普·汉森在《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中指出:“在汉娜·阿伦特的著作中,一个巍然耸立的形象就是卡尔·马克思。阿伦特认为,比之于任何一个理论家,马克思的思想都更全面忠实地阐明了现代政治的紧张与矛盾。”确实如此,阿伦特虽然没有一本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但在《人的条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书中都有对马克思的论述。本书选取了她的论文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中的《传统与现代》一文。在该篇论文中,阿伦特把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尼采看成是19世纪挑战传统的三种类型的代表。其中马克思是挑战西方政治传统的人,他在“劳动创造人”(阿伦特认为恩格斯全面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的思想)、“暴力是从任何一种旧社会孕育出新社会的助产士”、“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三个论断中构成了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反叛。但是阿伦特认为,由于马克思只是在传统的框架之中试图将传统颠倒过来,因此她没有能够真正摆脱柏拉图主义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