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施米特(Schmitt,1888—1985),政治哲学家,具有诗人气质的宪法学及国际法学家。1888年出生在德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天主教徒,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在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关于瓦格纳的文章。1916年,施米特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从此开始了其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思想生涯。1919年,施米特发表了《政治的浪漫派》,此书和随后出版的《论专政:从现代主权思想的肇兴至无产者的阶级斗争》(1921)奠定了他在法学和政治思想史领域的学术地位。1922年,施米特受聘为波恩大学法学教授。在随后的10年里,伴随魏玛共和国动**的政治处境和思想界的混战,施米特发表了涉及政治哲学—神学、法理学、思想史诸多领域的大量著作,其中包括《政治的神学》(1922)、《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1923)、《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史状况》(1923)、《政治的概念》(1927、1932)、《宪法学说》(1928)、《宪法的守护者》(1931)、《合法性与正当性》(1932)等。这些著作对德国思想界乃至魏玛共和国的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卡尔·施米特从而成为与哲人海德格尔、文人恽格尔(Ernst Juengel)齐名的魏玛共和国知识界的思想领袖。
“二战”后的1945~1946年间,施米特因为曾与纳粹政权的密切关系在柏林被俄国军队拘押,随后移交美军。拘押一年半后被纽伦堡法庭无罪释放。此后,年近60的施米特返回自己的家乡小镇后潜心著述。幽居家乡的最初几年,写了涉及政治、法学、哲学、宗教、文学的思想笔记《从被虏中得救:出自1945~1947的经验》和数十万字的思想日记《语汇:1947~1951年笔记》,完成了“二战”期间动笔的专著《欧洲公法的国际法中大地的法》。5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条件日渐宽松,施米特更是论著迭出,包括《四论整个欧洲对柯特的解释》、《哈姆雷特与赫库芭:戏剧中时间的突破》、《游击队理论》、《政治的神学续篇》等。这些著作对德国的政治思想乃至实际政治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5年,施米特以96岁高龄逝世于慕尼黑。
本书选取的是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中《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的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专政》。在这篇文章中,卡尔·施米特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政治学说的关系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专政观。首先,施米特认为,社会主义从乌托邦走向科学,并不意味着它否定了专政,而是在肯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可动摇的真理后,便宣称使用暴力成为正当的。建立在这种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科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信念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的根据,同时在其革命政治实践中内在地包含着“领袖理性主义的专政”。所以他认为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是一个“理性主义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科学基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其次,施米特通过将马克思的辩证的历史分析方法与黑格尔的哲学进行对比,来说明马克思的关于人类历史的辩证发展观及其认识方法来源于黑格尔哲学。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确定性”和“铁的必然性”和黑格尔理性主义的自打包票如出一辙。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论证明显地带有一种形而上学的强制。再次,马克思主义所称的人——回归自我的人,也就是作为自我实现的人,在施米特看来,其最后状态大概与理性主义教育专政给人类制定的最后目标没有什么不同,仍然从属于理性主义专政。最后,卡尔·施米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直接使用暴力的理论和直接的革命行动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具有“铁的必然性”的“绝对真理”的坚信,也即源自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专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