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波利特(Jean Hyppolite,1907—1968),法国哲学家。1907年出生于容扎克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最初在法国几个省的高级中学教书,1930~1931年间在军队服役。20世纪30年代末,他在巴黎的一所高级中学任教。在此期间,他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并把黑格尔的著作翻译成法文。他发表的许多评论,诸如《〈精神现象学〉的起源和结构》(1947)、《黑格尔哲学导论》(1948)、《逻辑学和存在》(1953),把许多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引向黑格尔哲学。在纳粹占领法国期间,依波利特向他的学生提出,要以一种明确反法西斯主义的态度来阅读和理解黑格尔(“就我们寻求普遍而言,我们都是犹太人”)。战后,依波利特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教职。1949~1954年任巴黎大学教授,而后,他担任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1963年任教于法兰西学院。1955年他的《马克思和黑格尔研究》一书发表,它使依波利特在法国的左翼知识分子中获得了第一流的社会理论家的声望。他的学生包括米歇尔·福科、吉尔·德勒兹和雅克·德里达。依波利特于1968年在巴黎去世。
依波利特的思想坚持忠实于黑格尔的原著,在此基础上,他试图分辨和清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联系,特别是马克思的思想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历史哲学及政治哲学的联系。他在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中发现了理性的历史性,他认为马克思和黑格尔都特别关心资本主义的异化和非人道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批判,具体地表达了黑格尔对理性和自由的历史必然性的一般信仰。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是合理的,反映了历史的总体趋势。依波利特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清理,在“二战”后激起了“新兴的黑格尔主义运动,激发了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即把无产阶级革命看成是历史的抽象的客观总体中一个主观体验的契机”。
本书选取了《马克思与黑格尔研究》一书《黑格尔现象学的存在概念》中的部分内容。所选的部分主要限于考察青年马克思是如何继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之后发现哲学与现实的对立,马克思又是如何试图提供一种比黑格尔哲学更进一步的解决对立的方法,并说明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现实问题的立场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其主要观点有:(1)马克思的理论分析所用的工具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在物质现实中引进黑格尔的理念,也就是用真正调和哲学和生活的行动哲学来代替思辨唯心主义。如果读了《资本论》而没有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甚至没有读过马克思如此重视的并在其著作中直接引用过的《精神现象学》,就会不可避免地误入歧途。不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就不会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就读不懂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著作。(2)黑格尔的哲学是哲学的终点,马克思对他的批判就是对哲学本身的批判,马克思用“现实的茅屋”代替“思想的宫殿”,用现实世界的辩证法代替黑格尔的思辨的辩证法。(3)自我的异化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的革命辩证法的原动力,黑格尔在理念中取消异化,马克思将异化的消灭置于现实社会运动中去实现。(4)依波利特分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和国家观念的继承与批判。政治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消除在黑格尔那里是通过绝对理念来解决的,马克思消除异化的工具是表现一切等级解体的无产阶级,历史的实现不是黑格尔的理念——主体,而是现实社会的真正承担者即社会的人,在这里,无产阶级革命辩证法代替了黑格尔著作中的理念的超越。(5)觉悟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对觉悟的思想,认为既能单独构成辩证矛盾现实又能够要求得到解决的觉悟是人类解放的动力,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是把人的条件的矛盾引至极端的主体并因而能够真正地解决现实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