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卢见曾及其扬州幕府(1 / 1)

扬州为运河枢纽,大江东去,运河纵流,明代以来,这里一直是两淮盐运使官署所在地。入清之初,虽历兵燹,疮痍满目,但自康熙中叶以后,百废俱兴,经济复苏,又复成为人文荟萃,商旅辐辏之区。两淮盐商及扬州士绅,素有襄助学术、振兴文教之传统,康熙间著名经师阎若璩的遗著《尚书古文疏证》,即于乾隆初在扬州刊行。乾隆十九年(1754年),卢见曾再任两淮盐运使,承一方之良好风气,借助盐商马曰琯、曰璐兄弟的财力,集四方学术精英于幕府,倡导经史,兴复古学,从而使扬州成为古学复兴潮流中的又一重镇。

当时,会聚于卢见曾幕府的四方学人,主要有陈章、江昱、惠栋、沈大成、王昶、戴震等,其中,尤以惠、沈二人影响最大。据《扬州画舫录》记:“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公两经转运,座中皆天下士……惠栋,字定宇,号松崖,苏州元和人。砚溪先生之孙,半农先生之子,以孝闻于乡。博通今古,与陈祖范、顾栋高同举经学。公重其品,延之为校《乾凿度》、《高氏战国策》、《郑氏易》、《郑司农集》、《尚书大传》、《李氏易传》、《匡谬正俗》、《封氏见闻记》(当作《封氏闻见记》——引者)、《唐摭言》、《文昌杂录》、《北梦琐言》、《感旧集》,辑《山左诗抄》诸书。”[1]又称:“沈大成,字学子,号沃田,松江华亭人……通经史百家之书,与惠栋友善。”[2]

凭借惠栋、沈大成诸幕友的努力,卢见曾在二任两淮盐运使的10年间,先后做了几桩可谓转移风气的大事。

最先做的一桩事,是补刊朱彝尊遗著《经义考》,主张“勿信今而疑古”,倡导“穷经稽古”之学。《经义考》为康熙间经学大儒朱彝尊遗著,全书凡300卷,彝尊生前,所刻仅及其半,即告赍志而殁。乾隆十九年,卢见曾再任扬州,与盐商马曰琯、曰璐兄弟相约,慨然出资补刊,历时一年,克成完书。补刊伊始,十九年夏,卢氏有序云:“窃尝谓通经当以近古者为信,譬如秦人谈幽、冀事,比吴、越间宜稍稍得真。必先从记传始,记传之所不及,则衷诸两汉,两汉之所未备,则取诸义疏,义疏之所不可通,然后广以宋、元、明之说。勿信今而疑古,致有兔园册子、师心自用之诮。”[3]补刊蒇事,二十年(1755年)六月,朱氏后人稻孙撰文感激卢见曾及扬州盐商马氏兄弟,据称:“书之显晦,与夫行世之迟速,固有天焉。继自今穷经稽古之士,其得所津逮,而拜使君与嶰谷先生之嘉惠者,良匪浅矣。”[4]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清高宗祭告阙里,卢见曾又将《经义考》装潢二部,恭呈御览。从此,该书得以深入宫禁,流播朝野,于乾隆初叶以后经学之大盛,影响甚大。

第二桩事是辑刻《雅雨堂藏书》,率先表彰东汉经师郑玄学说,揭出“汉学”之大旗。《雅雨堂藏书》辑刻汉唐典籍凡13种,主要有《李氏易传》、《郑氏周易》、《尚书大传》、《郑司农集》、《周易乾凿度》等。全书始刻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758年)竣工,虽以卢氏署名,实则选书、校勘、撰序等,处处可见苏州大儒惠栋的辛劳。于所刻《李氏易传》,卷首卢氏序梳理《易》学源流,推尊汉学,以存古义,据称:“余学《易》数十年,于唐宋元明四代之《易》,无不博综元览,而求其得圣人之遗意者,推汉学为长。以其去古未远,家法犹存故也。”[5]于《郑氏周易》,同样称:“此书之传,虽不及《三礼》、《毛诗》之完具,然汉学《易》义无多,存此以备一家,好古之士,或有考于斯。”[6]于《周易乾凿度》,还是说:“《乾凿度》先秦之书也,去圣未远,家法犹存,故郑康成汉代大儒,而为之注……为梓而行之,以备汉学。”[7]于《尚书大传》,依然谓:“三家章句虽亡,而今文之学,存此犹见一斑,为刊而行之。别撰《补遗》一卷,并附《康成集》于卷末,俾后之求汉学者,知所考焉。”[8]以上凡引诸书序言,在在接武乾隆九年惠栋著《易汉学》,以及惠氏历年对郑玄《易》注的董理和郑氏经学的表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乃有他日汉学之风行四方。

第三桩事是刊行惠栋未竟遗著《周易述》,以存乾隆初叶古学复兴之一重要学脉。惠栋为苏州大儒,四世传经,专意汉学。乾隆九年(1744年),所著《易汉学》成,以表彰汉《易》而唱兴复古学之先声。又著《九经古义》,弘扬顾炎武训诂治经之倡导,明确昭告学林:“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著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与经并行。五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9]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起,开始撰《周易述》,后因病故世而未成完书。惠栋生前,早在入扬州卢氏幕府之初,其治经主张即已为幕主所接受,因之始有卢见曾补刊《经义考》、辑刻《雅雨堂藏书》诸学术举措。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惠栋病逝。八月,卢见曾即以《周易述》付梓,于卷首撰文记云:“吾友惠松崖先生说《易》,独好述汉氏。其言曰,《易》有五家,有汉《易》,有魏《易》,有晋《易》,有唐《易》,有宋《易》。惟汉《易》用师法,独得其传……盖先生经学得之半农先生士奇,半农得之砚溪先生周惕,砚溪得之朴庵先生有声,历世讲求,始得家法,亦云艰矣。先生六十后,力疾撰著,自云三年后便可卒业。孰意垂成疾革,未成书而殁。今第如其卷数刊刻之,不敢有加焉,惧续貂也。先生年仅六十有二,余与先生周旋四年,为本其意而叙之如此。”[10]

[1]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0《虹桥录上》。

[2]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0《桥东录》。

[3] 卢见曾:《经义考序》,《经义考》补刻本卷首。

[4] 朱彝尊:《经义考》卷首《朱稻孙后序》,中华书局影印《四部备要》本1998年版,第6页。

[5]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李氏易传序》。

[6]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郑氏周易序》。

[7]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周易乾凿度序》。

[8]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1《刻尚书大传序》。

[9] 惠栋:《松崖文抄》卷1《九经古义述首》。

[10] 卢见曾:《周易述序》,见惠栋《周易述》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