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雍正、乾隆间的古学复兴,徽州是一个当予重点关注的地域。梳理是时一方大儒江永及受学诸弟子之学行,或可略得管中窥豹之效。
江永,字慎修,号慎斋,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享年八十有二。婺源为朱熹故里,理学名邦。江氏一门,经史传家,永父期,寄籍江宁,为县学生,自永幼年,即以《十三经注疏》课督。永禀承庭训,读《大学》,知为学入手乃在格物,博涉多通,务求心得。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在乡开馆授徒,时年二十七。之后,潜心《礼经》,发愿结撰专书,以成朱子晚年纂修《仪礼经传通解》未竟之志。历时十余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书成。全书91卷,初名《存羊编》,继改《增订仪礼经传》,凡三易其稿,终定名《礼书纲目》。该书承朱子遗意,区分类聚,别定规模,作嘉礼、宾礼、凶礼、吉礼、军礼、通礼、曲礼、乐八门,计106篇。全书以辑录“古注与释文”为主,旨在“但欲存古,以资考核”。由于卷帙过繁,刊行不易,故而书稿尘封十余载,“几为虫蚀鼠穿”。
乾隆元年(1736年)六月,清廷开馆纂修《三礼义疏》。安徽地方当局奉命,将《礼书纲目》抄送书馆。是年冬,同郡理学名儒汪绂有书致永,询问《礼书纲目》梗概。未待江永复书,绂书再至,误信传闻,疑永为学博杂,徒“以博洽自见”[1]。三年(1738年)春,永复以长书一通,绍介《礼书纲目》大要,彰明立身及为学旨趣。书中,探讨古礼、古乐,以明“存古”、“道古”、“志古”、“好古”之意,虽高言复古,亦主张“不必泥古”。[2]九月,绂接永书,误会释然,于答书中以“从事于经学”共勉。至于如何从事经学,汪绂不赞成“因时艺而讲经学”,亦反对“汗漫之书抄”,提倡汉代经师的专门之学,主张:“学者苟具中上之资,使能淹贯六经,旁及子史,尚矣。如其不能,则莫若专攻一经。”[3]翌年春,永再有长书复绂,告以“早年探讨西学,晚乃私淑宣城梅勿庵先生,近著《翼梅》八卷,写本归之梅氏令孙”。又称:“《近思录》,吾人最切要之书,案头不可离者。俗本离析破碎,宋时叶釆之注亦未备。尝为之详注,采取朱子之言,以注朱子之书。朱子说不备,乃取叶说补之,叶说有未安,乃附己意。足之十四卷,已有成书。”[4]
乾隆五年(1740年),应在乡翰林院检讨程恂之请,永执教休宁程氏家馆。以花甲之年,完成历学书7卷,计有《金水二星发微》、《七政衍》、《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7种。同年八月,随程恂入都,三礼馆总裁方苞及儒臣吴绂、梅珏成、杭世骏等,皆前来问学论难。六年(1741年)八月返乡,迄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短暂讲学郡城紫阳书院及赴江西阅卷外,皆在程氏家馆。其间,休宁戴震负笈问学,成为及门高第弟子。
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廷诏举经学特科,永以年届古稀而辞荐,并致书戴震,表示“驰逐名场非素心”[5]。十五年(1750年)七月,永七十大寿,震以及门高徒而撰寿序,序中称:“吾师江慎修先生,生朱子之乡,上溯汉、唐、宋以来之绝学,以六经明晦为己任。震少知向慕,既数年,始获一见,又数年,始拜先生于吾邑之斗山。所读诸经,往来问难,承口讲指画,然后确然见经学之本末。既而先生就馆本邑,未能从学,深怅怅焉。”又说:“震少览近儒之书,所心折者数人。刘原甫、王伯厚之于考核,胡朏明、顾景范、阎百诗之于水经地志,顾宁人之于古音,梅定九之于步算,各专精一家。先生之学力思力,实兼之,皆能一一指其得失,苴其阙漏,著述若此,古今良难。”[6]
乾隆十八年(1753年),应歙县西溪汪氏之请,永主持汪氏家馆教席。戴震、方矩、金榜、程瑶田、汪梧凤等远近弟子云集,执经问对,同调共鸣。翌年,戴震避仇入京,行囊携永著《推步法解》、《翼梅》等新作。时值儒臣秦蕙田奉命撰《五礼通考》,遂全录《推步法解》,并将永相关论说辑入《观象授时》一类。
江永晚年,虽已年届耄耋,依然课徒授业,著述不辍。迄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病逝,不过短短10年间,相继再成《乡党图考》、《律吕阐微》、《春秋地理考实》、《古韵标准》、《河洛精蕴》、《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诸书。永为学一生,贯通汉宋,实事求是,毕生究心名物制度、经史舆地、天文历算、律吕音韵,尤以三礼之学最称专精。所著除前述诸书外,尚有《周礼疑义举要》、《仪礼释宫增注》、《礼记训义择言》、《群经补义》、《考订朱子世家》等。乾隆中修《四库全书》,著录永书达15种、百余卷之多。永学得弟子戴震、金榜、程瑶田等发扬光大,不惟开一代乡邦学术风气,而且声应气求,沟通四方,汇为古学复兴之学术潮流。
[1] 汪绂:《双池文集》卷3《再与江慎修书》。
[2] 余龙光:《双池先生年谱》卷2“乾隆三年、四十七岁”条。
[3] 汪绂:《双池文集》卷3《与江慎修论学书》。
[4] 余龙光:《双池先生年谱》卷2“乾隆四年、四十八岁”条。
[5] 戴震:《戴震文集》卷12《江慎修先生事略状》。
[6] 戴震:《江慎修先生七十寿序》,转引自漆永祥《新发现戴震佚文一篇》,《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