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颜元学说的形成(1 / 1)

颜元,初因其父养于朱氏,遂姓朱,名邦良,字易直,号思古人。后归宗复姓,改今名,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生于明崇祯八年三月十一日(1635年4月27日),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初三(1704年9月30日),终年70岁。他早年为诸生,后绝意仕进,以教学终老乡里。其学始自陆、王入,继而改从程、朱,终则悉为摒弃,一意讲求经世致用,专以实习、实行、实用为倡,成为清代学术史上著名的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述为《存治》、《存性》、《存学》、《存人》四编,史称“四存编”。其他尚有《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其传状书札及短篇杂著,门人辑为《习斋记余》刊行。

关于颜元学说的渊源,前哲时贤每多争议,言人人殊。究其根源,则始于其弟子李塨所撰《颜习斋先生年谱》。据年谱记,颜元31岁时,曾“与王法乾言,六艺惟乐无传,御非急用,礼、乐、书、数宜学。但穷经明理,恐成无用学究”。著者于此段文字后,特地加了如下按语:“此时正学已露端倪矣,盖天启之也。”[1]颜元的倡导六艺实学,究竟是得之“天启”,还是渊源有自?答案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清初学术界,以讲明六艺之学为倡,其首创者并非颜元,而是江南学者陆世仪。颜元之学,即得益于陆氏学术主张的启发。关于这一点,颜元的《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说得很明白,他写道:“一日游祁,在故友刁文孝座,闻先生有佳录(当指《思辨录》——引者),复明孔子六艺之学,门人姜姓在州守幕实笥之。欢然如久旱之闻雷,甚渴之闻溪,恨不即沐甘霖而饮甘泉也。曲致三四,曾不得出,然亦幸三千里外有主张此学者矣。”[2]信中,颜元对陆世仪推崇备至,他说:“先生不惟得孔孟学宗,兼悟孔孟性旨,已先得我心矣。当今之时,承儒道嫡派者,非先生其谁乎”![3]可见,无论是颜元的讲求六艺实学,还是在人性学说上反对宋儒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其间都接受了陆世仪学术主张的重要影响。

其实,颜元学说的形成,绝非一朝顿悟的“天启”,而是一个博取众长,不断消化,融为我有的演进过程。在他学说形成的早期,对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正是孙奇逢的北学。

颜元与孙奇逢籍属同郡,二人间年岁相去50余,他自是奇逢的晚生后学。他们之间虽终身未得谋面,但颜元尊礼奇逢,则始终如一。至于对待孙奇逢学术主张的态度,颜元则走过了一条从服膺到分道扬镳的路程。颜元之学,初从陆王入。而在他24岁时,将其导入陆王之学门槛的,就是学承孙奇逢的彭通。随后,他又相继问学于孙奇逢的高足王之征、王馀佑。颜元的讲求兵法和经世实学,就得益于王馀佑,所以他一直事馀佑以父执之礼。后来,给颜元的人性学说以重要影响的张罗喆,也是学近奇逢的理学家。因此,尽管颜元由于受祁州学者刁包的影响而一度出入于程朱陆王间,但是就为学大体而论,质朴无华,豪气横溢,早年的颜元之学,无疑应属孙奇逢的北学系统。

然而,颜元是一个饶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当他接受陆世仪倡导的六艺实学影响之后,便用以对北学进行根本改造,否定了孙奇逢合会朱王学术的努力。以35岁时所撰成的《存性》、《存学》二编为标志,他毅然与北学分道扬镳,形成了既非程朱陆王之学,亦非孙奇逢北学的“习行经济”之学。所以,在翌年致孙奇逢的信中,颜元明确指出:“某殊切杞人之忧,以为虽使朱学胜陆而独行于天下,或陆学胜朱而独行于天下,或和解成功,朱陆合一,同行于天下,则终此乾坤,亦只为当时两宋之世,终此儒运,亦只说话著书之道学而已。岂不堪为圣道生民长叹息乎!”[4]这不惟是对程朱陆王之学的否定,而且也无异于在同会通朱陆的孙奇逢北学唱反调。这以后,颜元以恢复“周孔正学”为己任,一意讲求“习行经济”的六艺实学,他说;“学习、躬行、经济,吾儒本业也。舍此而书云书云,讲云讲云,宋明之儒也,非唐虞三代之儒也。”[5]

康熙三十年,颜元以57岁之年南游中州。此时,虽距孙奇逢去世不过16年,然而在曾经深受北学濡染的中州,王阳明心学早已悄然衰颓,孙奇逢合会朱王学术的努力亦淹没在程朱学说的复兴之中。面对“人人禅子,家家虚文”[6]的现状,颜元大声疾呼:“程朱之道不熄,周孔之道不著。”[7]于是“别出一派,与之抗衡”[8],断然表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为孔孟、程朱判然两途,不愿作道统中乡愿矣。”[9]从此,他成为朱熹学说的不妥协的批判者。

[1] 李塨:《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三十一岁”条。

[2] 颜元:《存学编》卷1《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

[3] 同上。

[4] 颜元:《存学编》卷1《上征君孙钟元先生书》。

[5] 颜元:《习斋记余》卷6《论开书院讲学》。

[6] 李塨:《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五十八岁”条。

[7] 颜元:《习斋记余》卷1《未坠集序》。

[8] 颜元:《习斋记余》卷3《寄桐乡钱生晓城》。

[9] 李塨:《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五十八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