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是名副其实的老校,如果从最早的前身文华书院算起,迄今已有137年,堪称源远流长。
华师原先的校园在武昌城区昙华林,那里自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以来,教会云集,学堂林立,是武汉地区最具特色的中外文化交融古老街区。华中大学屹立于此街区之中,老校区至今还有文学院、博育室、体育馆、礼拜堂等古老建筑遗存,那里是华师人理应倍加珍惜的历史之根。
20世纪50年代初,华中大学与中原大学、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制建立华中师范学院,为适用新中国发展需要,师生员工人数迅猛增加。昙华林校区虽然风景秀丽,古色古香,但却局限于狭小的街区,规模很难进一步扩展。经中南大区领导商定,在桂子山建立新校区。
原先的桂子山,穷乡僻壤,荒山秃岭,别说是树木,连野草都很难生长。为了改变环境,兴建校园,首任院长1929年的老党员王自申,率领全体师生参与两项艰苦劳动:植树造林与修筑道路。桂子山的土质大多属于沙砾礓土,加以缺乏水源,只有种植不怕干旱且生命力极强的马尾松。大家用铁镐、锄头,掘土挖洞,种下一批又一批树苗,又不断肩挑手提,从远处取水浇灌。皇天不负苦心人,绝大多数幼松居然成活,并且顽强成长,荒凉的桂子山从此获得新的生机。
桂子山理应感激这批数以万计的幼松,因为它们不仅在瘠土石缝中茁壮生长,繁衍后代,而且以自身凋落的枝叶化为养料,逐步改变了土壤结构,为种植其他花木创造了必要条件,可以说是桂子山早期绿化的先锋与元勋。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松树了,因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轰轰烈烈“除四害”,麻雀绝迹导致松毛虫疯长,每年要以飞机洒药灭虫,还得耗费众多劳力手捉脚踩,只得用樟树、法桐(悬铃木)等优良树种,逐步取代了曾经与我们相依相伴的松友。
早先的华师学生对松树感情特深。记得前些年有些港澳老校友重返桂子山,一定要我带领他们寻访自己当年种植过的松树,好不容易才在元宝山密集的房屋空隙处发现几株。大家抚摸拥抱,唏嘘感慨,怀念当年身体力行倡导延安精神的王自申老院长,回顾植树修路的风华岁月,共享现今更为美丽校园的诗情画意,感激几代华师人,特别是园林职工为美化校园付出的辛勤劳动。
桂子山不高,只能属于丘陵层次。桂子山没有任何名气,千百年来都是穷人的乱葬岗。建校期间发现多处旧时坟墓,考古人员曾寄予厚望,一层一层挖下去,从民国、清朝一直挖到南北朝,可是全属简陋穷墓,最有价值的无非是几堆古砖。但是,桂子山有幸迎来了华师人,从此获得生命活力与新的青春。土变肥了,山变绿了,年复一年便成为武汉一处令人喜爱的景点。其实,连桂子山这个地名,也是后来按照谐音确定的,早先连草都难生,哪有什么桂树。现今这郁郁葱葱品种繁多的桂树,都是建校以后不断引种繁殖的。华师历届领导都把绿化看得很重,特别是原副院长郭抵任职最久,热心最盛。例如,极为名贵的雪松、水杉等树种,华师都引进较早,并且成为在武汉推广的重要苗圃基地之一。
山不在高,有人则灵。桂子山的衍化升华,不仅在于绿化,在于建筑,在于环境,而且更在于华师自身的成长壮大与华师人的学脉绵延。王自申院长生前常挂口头的一句话:“师范大学是教育的母机。”华师人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数以万计的遍布湖北乃至中南,为国民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作出卓越贡献。同时,华师的历届领导从来也未曾忽视重点学科建设与学术水平的提升,不仅有战略性的布局,而且有具体落实的措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过去历史的局限,华师人曾困扰于“高”(学术水平)与“师”(面向中学)之争,而校领导则千方百计在两者之间寻求协调。平心而论,华师现今能够这样大踏步迈进名校之列,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乃是必要的铺垫,何况在人文学科方面本来就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作为师范院校,华师原先就有体育、音乐、美术等系,因此在营造校园文化方面优势条件更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华师文娱活动即已初露锋芒,京剧的名角荟萃、好戏连台,话剧《西望长安》的精彩演出,特别是话剧《家》的巡回公演,都曾广泛获得好评。记得历史系一位女同学,由于在《家》中扮演主角,居然各地众多的“粉丝”频频寄来热情信函,一时传为佳话。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许多大型演出都是师生携手合作,连若干校领导也登台演出,唱作俱佳,声情并茂。令我最为难忘的是20世纪50年代工会干部刘有信,好些红红火火的精彩节目,都包含着他的策划、组织与奔走。他不幸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与文艺社团疏离。但又有幸被安排到绿化组劳动,他不仅与普通工人一样吃苦耐劳,而且还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绿化组重要骨干,把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全部奉献给校园绿化事业。当然,令我更加难忘的是姚水印老师傅,他出身鄢陵园艺世家,把一手绝活全部奉献给华师,浓墨重彩增添了桂子山的满园春色。我至今依然记得许多退休或故去的园林老职工的音容笑貌,愿以此文向几代园林职工表达诚挚感激。
校园文化乃是情景交融,亦即人境互动。现今的学校领导与校园管理部门特别重视园林文化功能的发挥,经常配合季节更替、花期变迁,举办各种赏心悦目的风雅活动,诸如诗会、笔会、书展、画展,花前月下,吟咏演奏,长年累月遂成为桂子山上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极大地丰富了各种文化艺术节、科学技术节等大型文娱活动的内容。即将出版的《风雅桂子山》一书,就是这些风雅活动中产生的部分佳作之结集,包括文章、诗词、摄影、书法、绘画等,堪称琳琅满目,尽显几代华师人儒雅风流,更充分展现他们对桂子山校园的眷念之情。风雅华师,华师风雅,这就是可贵的大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之体现。
老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现今享受的,就是前人种植的林木;而我们亲手种植并维护的林木,亦将为后人增添一片绿荫。这句话貌似平凡然而语短意长,说的是做人的本分,文明传承的伦理,或许也可以视为境界较高的人生观与幸福观。亲爱的园林同仁嘱我为本书作序,在下敢不欣然命笔,谨以这点粗浅体会献给此书的编者、作者与读者。
为风雅的华师人,为华师人的风雅,尽情地鼓与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