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荣辱,热爱华师——为刘武教授壮行(1 / 1)

刘武走了,这么快。透过阳台的窗户,满眼是素洁的花圈,寄托着许多许多老师与同学的追思。

多年以前,谬膺校职时我就认识了刘武,但从来没有单独谈过话,无非是途中相遇彼此以微笑示意。其实也不用讲话,那眼神,那笑容,就反复传递着一个信息:“信得过。”至少,我们校系领导对刘武是信得过的,只要是刘武经办的事,无论是教学、科研、开发,他一定会全力以赴,而且极为敬业乐群,与团队一起出色完成任务。这些年,我们见面更少,但偶然途中相遇,依然是那么匆匆忙忙,各以点头微笑示意。我心里明白,他相信我一如我相信他。

相信什么?说白了,就是相信彼此都正在履行岗位职责,尽最大努力把华师的事情办好。不需要上级检查,不需要年终鉴定,经常内省,明辨荣辱,是热爱华师所产生的高度责任感鞭策着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华师有很多这样的好老师、好职工,而刘武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年经常听说刘武病重乃至病危,但每次路上相遇,依然是那么敦敦实实,依然是那么阳光灿烂,仿佛不死鸟一样,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

刘武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华师,这些年他身患绝症依然坚持教学与科研的繁重工作。他终于耗尽最后一点生命,实际上就是以身殉职。正如战士的光荣结局是牺牲于疆场,学者的光荣结局应是献身于科学与教育的殿堂。物理系这些年突飞猛进,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其中就有刘武以及许多类似刘武这样的教师与职工的劳绩。

我完全赞成人才流动,每个人应该有适当的位置,借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科、为学校、为祖国、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我在校长任内及卸职以后,一贯支持人才的合理流动,包括破格引进与忍痛输出。经我自己同意外调的就有许多优秀人才,如彭立勋、周伟民、王奇生、何建明等,其中王、何还是我最倚重的得意门人。但我认为他们在新岗位上必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供挥洒,对本人、对学科的发展都有更大好处。结果证明他们都没有辜负母校的希望,在其他地区与单位创造更为辉煌的业绩。这也是华师对国家作出的贡献,理应为此感到莫大的欣慰与骄傲。

但人才外流毕竟应有适当的限度,毕竟还需要拥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作为长期依托,学校才能保证持续而正常的发展。如果一个学校或院、系,多数人都成为匆匆来去的过客,有三日京兆之念,无持久任职之思,很难想象它怎么办得下去。我认为引进的优秀人才固然可以为学校的开疆辟土建立新功,但长期勤勤恳恳固守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只讲奉献不计索取的老华师,也是同样值得珍惜,甚至更值得珍惜。

当然,只要真正是才华出众的过路客,我们也应热烈欢迎。华师的天地是宽阔的,华师的大门是敞开的,真诚欢迎任何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哪怕是过路客,三年五年也好,八年十年更好,但只要你在华师一天,你就应该认认真真履行岗位职责,说低一点是执行合同,说高一点则是道德问题。如果单纯冲着优厚待遇而来,身在华师,心在外地,一边吃着碗里,一边舀着瓢里,一边还要看着锅里,吃饱捞足以后,遇有更有钱势的东家,立即扬长而去,这还像一个货真价实的老师吗?

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从刘武的身上,我们当可增进若干辨别的能力!一路走好,刘武,华师永远记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