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是广东人,唐玄宗时官至尚书右丞相,后因受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感遇》一诗作于贬谪以后,其中第二首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为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诗自有其身世之感与政治寓意,但如仅就景物描述而言,则颇与华师校园近似。
一天早晨,雨后天晴,林木葱郁,空气清新,路边石凳上坐着许多同学阅读或朗诵外语。我匆匆走近三号教学楼,缕缕栀子花幽香随风扑鼻,心情特别愉快。但突然发现有几个人在林木深处摘花,并且时时发出志得意满的欢叫。我惊呆了,随即恳求她们不要摘花,却没有任何效果。我感到无奈,发现旁边还有两位衣着光鲜的女士也在观看,便提醒说:“不能折花。”“我们没有折花,只是看看。”回答简明得体,颇有知识人风度,但似乎并未理解我的求助。周围的同学也没有任何反应。
折花者以胜利的姿态出现了,约有四五个,都是装扮入时的年轻女性。好像是事先有所约定,那两位举止高雅的旁观者与折花者一起消失了。她们带走刚摘下的沾着露水的成把成包鲜花,留下的是一片伤痕累累、朵花不剩的栀子树。周围坐在石凳上的同学依然没有任何反应,哪怕是一抹不屑的眼神。
突然感到孤独与无奈,欲哭无泪,欲言无声,意识到正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唯愿一个老人悲哀而又失望的眼光,可能会与某个摘花者或旁观者终生相伴。
归来只有从前人诗句中汲取某些慰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