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草坪为好——读《小草青青,践踏何忍》一文有感(1 / 1)

阅读4月5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其新辟栏目“校园荣辱角”刊登一篇短评《小草青青,践踏何忍》,并附有漫画,图文都很醒目,确有警示效果。

此文提倡爱惜草坪,维护校园,并与荣辱观相联系,这都是正确的。但作者批评的若干“践踏”现象,如“有晒太阳睡觉的,有坐在草地上看书的……”却令我产生若干困惑。

怎样对待草坪为好?特别是大学校园的草坪。

1949年前我读过旧大学,那时的校园草坪是开放式的,学生不仅可以“晒太阳睡觉”“坐在草地上看书”,三三两两师生叙谈,甚至还可以嬉戏追逐。草坪是一片充满温馨的人情味空间,是以师生为本的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以后,我在国外看过许多大学校园,情况也是如此。

在我的记忆中,1958年“大跃进”与“教育革命”以前,大学校园的草坪依然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在课余尽情享用。但此后在“左”倾思潮影响下,草坪被看成“资产阶级腐朽文化”,大多被铲除改为操场,经济困难时期被用以种植蔬菜、红薯……

直至“**”结束并“拨乱反正”好多年以后,大学才逐渐恢复了草坪,而许多草坪依然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但近些年全国城市建设一片“广场热”,校园建设也照搬不误,于是草坪便升格为“广场”,而且还追求面积大而无当的视觉效果,以取悦于上级视察者的眼球。但学生却吃了亏,草坪成为“只能看,不能碰”的封闭式禁区。草坪诚然美丽至极,但小草却非常娇贵,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洋种,不大适宜中国的土壤,必须经常耗费大量自来水喷洒;又竞争不过土生土长的野草,虽然频繁地拔“土”存“洋”,也难免冻死或枯萎,于是又得大动干戈再次种植,这样造成的浪费难以数计。有次上级领导人视察之前,某地仅紧急铺种草皮就花费6位数以上钱财,乃至有人气愤地称之为当代“花石纲”。

校园草坪到底是为谁铺建的?难道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就理应被圈禁在美丽的草坪之外吗?有时我看见若干宠物小狗在草坪上肆无忌惮地追逐嬉戏,而学生却只能眼巴巴地站在护栏以外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国土生的小草生命力非常顽强,即令是教会大学从国外引进的洋草,由于多年驯育改良,对学生的肢体接触也有较高的承受力。学生本来有权享受草坪,我们不应把他们圈禁在草坪以外,这是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问题,不可等闲视之。我劝有关学校领导多考虑些实效,少考虑些政绩;多注意点节约,少追求点奢华。

清人诗云:“多情唯有是春草,年年新绿满芳洲。”小草本来是喜欢与人接触的,我们凭什么要鼓吹人与自然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