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城市升华——纪念武汉保卫战70周年(1 / 1)

历史记忆是城市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增添城市的底蕴与魅力,而且可以促进城市的升华。

我最近从南京归来,发现南京又有很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由因日军大屠杀衍生的悲情城市心结,逐渐转向为营造和平博爱之都,显示出更为健康的社会心态与宽阔胸怀。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升华。由六朝古都到民国首都,到博爱之都,历史底蕴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并且预示着更为辉煌美好的明天,这就是南京人的智慧。

从历史记忆的蕴藏而言,武汉并不比南京逊色;但对于历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则或多或少存在若干差距。南京早在90年代,就敢于肯定二十几位外国人救援中国难民的丰功伟绩,其中包括多个美国传教士,特别是还有一个德国纳粹。可是武汉却迟迟未能重视武汉保卫战的历史记忆,虽然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此呼吁,然而落实于行动却是步履蹒跚。

武汉保卫战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保卫大武汉的民众热潮,吸引了全世界的反法西斯进步力量的关注,乃至一些“保卫马德里”的国际战士,也不远万里赶来武汉,参与保卫中国战时“临都”,仿佛是投身于一场伟大的圣战。

武汉曾经是抗日战争的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引领着全国各个主要战场的浴血抵抗,特别是通过国共合作而彰显的同仇敌忾,武汉曾经成为凝聚整个民族团结的精神堡垒。武汉保卫战是壮烈的,经由武汉转向西南地区的大撤退也是壮烈的,中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那波澜壮阔的难民潮,其中蕴含着可贵的民族刚毅精神和丰沛的生命活力,此乃八年抗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气泉源。

武汉诚然是沦陷了,但百万以上的大规模军队浴血奋战,不仅牵制并消耗了侵略者的主要军力,而且还彻底粉碎日本最高统帅部的速战速决美梦,促使抗战决定性地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即使在武汉沦陷以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仍然长期扼守两湖等战略要地,有效地保卫了以四川为主体的大后方,这样才实现了名副其实的八年抗战。

今天,我们两岸学者能够欢聚一堂,纪念武汉保卫战的丰功伟绩,并且深入探讨其历史意义,这是众多热心人士长期共同努力策划推动的结果。我们特别感谢以陈幸、余传韬为代表的辞修先生的亲属,是他们多年如一日地整理出版家藏宝贵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武汉保卫战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也感谢以蒋方智怡女士为代表的介石先生亲属,是他们慷慨大度地公开提供了蒋氏日记原始稿本,这些都为我们深入研究这段重要史事提供极大方便。早在1995年纪念抗战五十周年时,我在台北就倡言“尊重历史,超越历史”,我们现在既然有这么良好的学术氛围与资料条件,就不应该辜负海峡两岸热心人士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的殷切期望,努力研究武汉保卫战,并且宏扬当年那种昂扬的民族精神,把武汉建设得更为美好,尽快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名城与国际大都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告慰武汉保卫战中外先烈们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