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对孩子的性格:与其急于改变,不如坦然接受(1 / 1)

到目前为止,有关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哪个对人的影响更大的问题仍处于争议之中。与之相关的秘密和争议是:究竟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还是应该通过后天艰苦的训练而让孩子全面发展?或者说,应该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

1.如何面对孩子天生的性格弱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优势,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父母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性格弱点。父母与其急于改变,不如先坦然地接受。

《孩子来自天堂》的作者提示:“一粒苹果种子自然会长成一棵苹果树,而不会长出梨子或者橘子。作为父母,我们提供肥沃的土壤,让他们优秀的种子发芽生长。他们有力量去做其余的事情。苹果种子内部已经有了生长和发展的完美蓝图。同样,在每一个孩子正在发育的大脑、心灵和身体里,有着孩子的发展所需要的完美蓝图。我们不必去想该做什么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孩子已经是美好的了。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记住,大自然之母始终在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担负着责任。”他曾经问他的母亲养育孩子的秘诀是什么,他的母亲说:“我抚养了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终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他们。我认识到,一切全在上帝的掌握之中。我尽了全力,剩下的就由上帝负责了。”这个认识使她完全信任自然的成长过程。这不仅使得整个过程对她来说变得更容易,而且也有助于她不妨碍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但我们无法消除他们特有的问题和挑战。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少一点担心,不用整天想着如何改变他们。更多的信任对父母和孩子都有帮助。”[1]

如果父母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性格弱点,那么,孩子的性格弱点会逐渐转化为高贵气质。池莉在《来吧,孩子》中讲述了她“培育女儿”的故事。作为母亲,她提出了一个真实的问题:如何“面对孩子天生的性格弱点”?她的思路是:让孩子的“性格弱点”转化为“高贵气质”。[2]那个孩子寡言少语、谦让得有点自卑,这原来不是性格的弱点,因为它隐含了高贵的种子。若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保持善良、高贵的气质,保持“浑然大度的忍与让”,这就是母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金贵的东西”。在四处都充满生存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争取自己的权利。可是那些善良而有高贵气质的人,才是真正的胜者。

2.扬长比补短更重要:发挥孩子的智力优势

“长善救失”或“扬长补短”是有意义的,但是,“长善”比“救失”更重要,“扬长”比“补短”更重要。不要让孩子放弃自己的长项而长时间地郁郁寡欢地补救自己的短处。特长发展比全面发展更重要。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和“优势”,以自己的特长发展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用“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鼓励孩子,但不要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恐吓孩子。勤奋是必要的,但不必过于刻苦。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勤奋;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地方努力,那是刻苦。英国经济学家兰斯博格给他的孩子提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争得过人家?”[3]这是做父母的人留给子女的最好的建议之一。

一般而言,有特长的孩子不仅不会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因为特长而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推动孩子自信地去学习、探究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果某个孩子像韩寒那样愿意退学,也没问题,只要他能够保证自己的特长能够养活自己、自食其力就行。如果他的特长让他退学后不能养活自己而他又坚持退学,这也没问题。父母可以引导他留在学校,尽可能适应学校生活。但也不要过于相信语言劝说的力量,如果他坚决退学,也行,让他离开学校的同时,也离开家庭,让他自己谋生。他会在尝试错误中学会对自己负责。他要么特立独行,闯出自己的天地;要么重返学校,适应主流生活。

总的来看,所谓“片面发展”不仅不是成长的障碍,反而是成长的基本秘密。家长和老师需要考虑的教育思路是:如果孩子已经显示出自己的特长,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孩子的特长。在尊重和爱护的前提下引导他顺便学习其他的科目。如果孩子尚未显示出自己的特长,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他发展“多方面兴趣”,通过“多方面兴趣”逐步聚拢、聚焦,从“多方面兴趣”中选择一项或几项兴趣,作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特长?第一,人的成长需要有成就感。成就感赢得他人的赏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获得他人的赏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成就感,孩子就会厌学、逃学、辍学。第二,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特长才能带动全面发展。没有特长的发展只是平均发展,不是全面发展。任何存在都显示为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没有中心的存在是虚假的存在。第三,人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特长才能拥有成家立业的力量,孩子的特长将成为孩子将来的专业。即使不能成为他的专业和职业,他的特长也会成为他的业余爱好。有特长并由此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既没有特长又没有自己的业余爱好的人,是不幸的。

3.赏识你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被承认”的需要,甚至所有动物都是为了被承认而斗争。相比之下,人比一般的动物有更多更强烈的渴望“被承认”的需要。“被承认”就觉得“有面子”,每个人都“爱面子”,每个人都为“有面子”而活着。

智慧的父母往往给孩子提供三种“赏识”:一是关注;二是奖励或表扬;三是信任。表面看来,最强烈的赏识是奖励(或表扬),实际上,能够发生强烈且持久的激励效应的赏识只是信任。

“关注”是赏识的初级形式。与关注相关的行为包括注视、肯定、提供帮助,等等。注视的直接形式是看着孩子,友好地看着他。肯定意味着不仅关注,而且对孩子的言行表达认可、赞成,比如父母准确地回忆孩子的某个行为或话语,准确地复述或概括孩子的某些说法,等等。除了注视和肯定之外,有时候需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某种建议或支持,等等。

“奖励”是为孩子的成功表现提供物质或精神的奖赏和激励。在所有的赏识行为中,奖励的刺激效应最强烈。但恰恰这种最刺激的奖励,父母需要谨慎使用。

“信任”是赏识的高级形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与信任相关的行为包括不怀疑、责任委托、重用,等等。信任的直接形式是让孩子自由地说话、做事,用人不疑。“责任委托”意味着让孩子为父母承担某项工作。“重用”则是让孩子承担更大的责任,甚至让孩子在某些领域全权代理。孩子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承担责任甚至成为全权代理的负责人,这是孩子“长大”的标志。

赏识孩子并不意味着不要批评。赏识并不与批评或惩罚对立,赏识的反面不是批评或惩罚,赏识的反面是“不善于赏识”。赏识是一门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父母善于赏识,掌握了赏识的技艺,就完全不必考虑所谓批评或惩罚的问题。

作为一门高级的教育技艺,赏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真诚而及时地给予赞扬,而且多赞扬孩子努力的过程或方法而不是赞扬他的结果或运气。比如,如果孩子考了100分(满分),父母就应该真诚地祝贺和赞扬孩子。千万不能敷衍说:“很好,但不要骄傲,争取下次考得更好。”已经100分了,怎么能考得更好呢?智慧的父母会真诚地祝贺并跟孩子说,我就预料到你这次会考得不错,因为这个星期你开始形成了答题之后立刻检查的习惯。或者说,因为这个月你开始自学数学了,完全跟在老师的后面是很难学好数学的,数学需要走在老师的前面,这样就会对老师的讲课心领神会。也可以跟孩子说,这次你的英语考得这么好,是因为你这个学期一直坚持听英语。

二是以关注和信任为主而以奖励为辅。精神上的关注和信任能够激发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内在的兴趣和**。坏的赏识会驱使孩子为了获得某种外在的奖励而做事或学习。有时候,孩子本来对学习或某件事怀有内在的兴趣,但是,如果父母轻率地使用奖励,孩子将逐渐由内在的兴趣转向为获得外在的奖励而努力,然后,会逐渐对外在的奖励感到麻木而选择彻底放弃做事或学习。即便奖励,也要以精神奖励为主而以物质奖励为辅,以奖励日常用品或旅游活动为主,而不是简单地奖励金钱。而且,所奖励的日常用品最好是父母一直想给孩子买而没有买的用品,而不是奖励某些多余的大而不当的物品。比如,当孩子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色,父母可以在赞扬孩子的时候同时宣布,我们去买一件新衣服,或者我们去买一双运动鞋、我们今年暑假一起去内蒙古看草原。

三是以赏识孩子的生活习惯或交往行为为主,而不要仅仅赏识孩子的学业成就。赏识本身就意味着父母设立了“什么是一个好孩子”、“什么是一个好人”的标准和期待。赏识之所以重要,就是为了让孩子逐步接受这个标准,让孩子迎着父母的期待而成为一个“好人”。

[1] [美]约翰·格雷著,张雪兰译:《孩子来自天堂》,1~3页,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2] 池莉:《来吧,孩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3] 薛兆丰:《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南方都市报》,2004年3月1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