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别差异(1 / 1)

1.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男孩身上的雄性激素使男孩天生就喜欢破坏、冒险,具有攻击性,他必须处于活动之中。男孩和男孩在一起,很难容忍没有主题的聊天。男孩聚会是为了活动,男孩在活动的过程中,他就找到男人的感觉。他必须有活动,必须闹出一点动静来。他必须折腾,让自己处于操作之中。

男孩需要活动,这是男孩身上的雄性激素在起作用。男孩身上的雄性激素让他们总是无法安静下来,男孩总是不太适应强调秩序和纪律的学校制度,这导致男孩的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女孩。

有些父母就是不明白:别人家的女孩怎么那么安静?别人家的女孩怎么那么好养?我家的孩子怎么那么捣乱?他为什么一定要把抽屉全部拉开?为什么一定要把柜子推倒?为什么必须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雄性激素在起作用。男孩和女孩就是不一样。如果他不是这样,他就会被其他同伴嘲笑为“不像男人”。很少有男孩的父母炫耀说:“你那个孩子太坏了、太捣乱了,看我们家的宝宝多安静!”

女孩与男孩不同。女孩可以整天逛街,她们愿意在百货商店里来回穿梭。这是男孩所不能忍受的。男孩和男孩聚会是为了活动;女孩和女孩聚会是为了聊天。女孩和女孩在一起时,她们往往围成一个圆圈。男孩只接受肩并肩的交谈或面对面的对抗。

男孩的雄性激素和女孩的雌性激素也会影响他们房间的颜色和主题。男孩可能更喜欢自己房间是浅蓝色的基调。他的床被做成赛车的模型,墙上挂着篮球筐,还贴着某个球星的宣传海报。而女孩可能更希望自己的房间像小公主的卧室。浅粉色的窗帘,乳白色的小床,**堆着各种各样的毛绒玩具。[1]

2.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吗

不见得一定要采用所谓“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办法,出色的父母只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不同的方式养育男孩和女孩。

父母宜尊重男孩和女孩在性格上的差异,理解男孩的“好动”甚至“好斗”,欣赏女孩的“优雅”、“灵巧”和“善良”。如果女孩有什么心事,她不愿意告诉父母,那么,父母可以找她谈话,她也愿意跟父母谈话。在轻松随意的交谈过程中,女孩就把秘密说出来了。

男孩则不同,如果男孩有什么心事,他不愿意说出来,父母最好不要勉强男孩说出他的心事。父母可以邀请他参与某项有挑战性的工作,邀请他到户外去跑步。在做事或运动的过程中,男孩就会把心事说出来。如果男孩有足够的活力,可以鼓励他参与某项有竞技性和挑战性的运动。柏拉图说:“男孩子是所有野兽中最难驯服的。”这是对的,男孩必须有男孩的样子。易卜生在《国民公敌》里说:“世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人可以被消灭,不可以被打败。”孟子的理想更加刚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于男孩来说,这些标准都是值得追求的。如果男孩勇敢地向一切障碍、挫折或灾难说,“人可以被消灭,不可以被打败”,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优秀的父母会把男孩培养成为精力充沛、自强不息的绅士,而把女孩培养成为优雅灵巧、厚德载物的淑女。

女孩的优雅灵巧、厚德载物虽不如男孩的精力充沛、自强不息显得更有力量,但是,优雅灵巧、厚德载物却可以以柔克刚并以此显示人的“高贵”和“神性”。

除了尊重男孩和女孩的性格上的差异,父母最好理解并尊重男孩和女孩在智力上的差异。男孩往往动手能力、空间能力、方位感比较强,而女孩更擅长语言和交际。女孩在两岁前后就“能说会道”、“唧唧喳喳”,男孩在三岁前后仍然“含含糊糊”、“吞吞吐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听闻某某是“交际花”,但很少会有人听说某某是“交际男”。

就学习领域而言,男孩往往有较高的“数理智能”,富有“逻辑思维”;女孩的逻辑思维往往较差,她们更擅长于“语言智能”和“形象思维”。女孩比男孩更喜欢“照相”,可能与之相关。从中国的高考制度来看,女孩因擅长“语言智能”而比男孩更容易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因为高考的语文、外语、数学三大主科中,有两大学科(语文、外语)与“语言智能”相关。可以预料,如果高考政策不变,未来将有更多的女孩进入大学,而那些擅长逻辑思维、操作技能的男生则更容易可怜巴巴地被“高考”淘汰。

做父母的人无法撼动整个高考制度,无法改变整个学校制度,但父母可以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智力优势,让孩子因自己的特长而建立自信。

父母可以让自己的女儿适当参与男孩的游戏,父母可以让自己的女儿具有某种男孩的活力、勇气的精神状态,因为善良与活力是所有人的基本要素。但是,总体而言,在具有一定的活力与勇气之后,女孩在另外的地方显示出她的优势,比如文静、温柔、宽容、善良、敏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等等。

同样,父母也可以让自己的儿子适当参与女孩的活动,父母也可以让自己的儿子具有某种柔情、同情心和宽厚。但是,男孩在具有一定的善良和爱心之后,他将在另外的地方显示出他的性别优势,比如精力充盈、意志坚强、喜气洋洋、**澎湃、势不可当、豪侠仗义、浑身是胆、不知疲倦、不愿意停止与妥协的生命狂欢状态。体育界尽管有女篮、女子足球,但总体而言,篮球、足球是男人的运动。女子足球尚可以理解,如果让女子参与橄榄球的冲撞与征战,就比较可怕。

男人可以在某个时候显示女人的温顺,女人也可以在某个时候显示男人的豪情,现代人也许会在某个时候追求“双性化”的审美标准和人才标准,但是,无论审美标准和人才标准如何进化和转换,宇宙早就为整个动物界和人类做好了既对立又和谐的安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培养“双性化”的孩子

心理学界有人提出“双性化”概念,即某个人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与“双性化”相关的概念是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者”(如果某个人既没有突出的男性化特质也没有突出的女性化特质,他就是“未分化者”)。研究成果大多显示,在现代社会,双性化人群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研究者对成都、重庆的四所大学600名本科生进行了测试,发现双性化者占31.37%,未分化者占29.7%,男性化者占18.7%,女性化者占19.8%。[2]对家长来说,以下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在社会适应性、工作成就、学业成就、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具有双性化特质的个体在许多场合下比只有典型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质的人或者为未分化者表现得更为出色。由于双性化的人既具有男性特质又具有女性特质,他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应付自如。比如,在要求作出男性化反应的情境中,双性化者能运用自身相应的男性特质而表现出色;在适合女性特质的情境下,他们又能善解人意,表现出相应的女性特质。因此,双性化者的适应性比传统性别角色的个体的适应性更强,更容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且有较少有心理疾病。[3]

在学业优秀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中,双性化特质的个体比例最高,而学业不良者中未分化特质的个体占了绝大多数。[4]双性化特质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兴趣广泛、全面发展,在班级、院系和学校中担任学生干部。[5]

第二,双性化并非“坏事”。现代社会的工作越来越趋向标准化和程序化、网络化,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要求有性别的分工,于是,男生和女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男生不再避讳直言自己的温柔和感性,女生不再局限于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形象,双性化特征的个体越来越多。家长倒是需要关注孩子的“未分化倾向”。

第三,小学生的未分化群体比例最多,但女生的性别角色在小学已比较稳定,以双性化为主;而男生的性别角色到了初中或高中才比较稳定,小学以典型男性化和未分化为主,中学以后以双性化为主。[6]

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竞争力,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双性化”处事风格。但是,“双性化”处事风格并不意味着抹平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与“双性化”相应的教育仍然需要承认男孩和女孩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教育男孩和女孩。“双性化”气质不是让男孩没有男子汉气概,不是让女孩没有淑女风范,而是让男孩在男子汉气概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服从,让女孩在淑女风范的基础上学会决断和刚毅。

[1] 安君杨:《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16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引用时略有调整。

[2] 卢勤、苏彦捷:《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3] Bem S 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2);另参见:Bem SL.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goy,1975(4).

[4] 沈烈敏:《性别角色特质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8(5)。

[5]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4)。

[6] 有关中小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化的资料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冯嘉慧提供。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