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岁前后的自然教育:让自然成为孩子的老师(1 / 1)

孩子的成长虽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也显示出三个比较特别的关键年龄,或者说,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前后;第二个关键期在9岁前后;第三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孩子在每一个关键年龄都需要有关键能力的发展。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孩子的某些潜能就会长期被压抑甚至终身丧失某种能力。

1.孩子3岁前后的天真无邪与无忧无虑

3岁之前的孩子处于“婴儿期”。孩子长到3岁时,会出现一些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开始出现微弱的自我意识。美国学者巫福在对中国台湾地区童养媳现象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女孩两岁半的时候是一个关键期:两岁半以后成为童养媳的,她们的婚姻和其他妇女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在两岁半以前收养的童养媳,就会因较重的手足亲情而产生某种程度的爱情障碍。[2]

总体而言,3岁前后(尤其是3岁之前)的孩子处于无忧无虑的、天真无邪的无自我意识的状态。他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没有边界意识,没有规则意识,他不接受任何禁忌。比如,他会把所有柜子的抽屉都拉出来,然后把抽屉里的发票、证件、相片、钉子、锤子……全部泼洒到地上。为了防止他翻箱倒柜,有些父母会把所有的抽屉都上了锁,无法上锁的柜子就用绳子围困住。

他会把那么沉重的椅子像蚂蚁搬家那样拖到另外的地方,然后借助椅子爬到桌子上去,再把桌子作为跳板,爬到窗台上去晒太阳。为了防止他摔倒,有些父母不得不挪动餐桌,把餐桌搬到另外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他会跟着父母一起去洗碗,他一定是认为他有权参与所有的家庭事务,你不让他洗碗是不合理的。他不仅要参与洗碗活动,还坚持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洗碗,用很小的手捏拿一只大碗在水池里面抖动。等到拿起来的时候,他就很可能要把碗摔到地上。有些父母相信:小孩不摔碗是长不大的。再摔碎几只碗,他就长大了。

他会拿彩色画笔在墙上、椅子上、桌子上乱画,比较要命的是在洁白的床单上乱画。据说儿童的涂鸦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和美学意义,于是不少父母选择了不加阻拦,不轻易制止。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反正他长大之后就不会胡闹了。对于3岁前后的孩子,父母需要发展出一套“不着急”的家庭教育理论。龙应台的说法是:“孩子,你慢慢来。”[3]

在3岁前后,小孩会不可理喻地胡闹,完全没有秩序感和制度感,完全不理会所谓传统、习惯和规则。他吃饭的时候,有时喜欢躺在地上,仰面朝天。只要他愿意张开小嘴巴,大人就可以把饭菜送到他嘴里。有些父母担心,靠喂饭长大的孩子没有独立性和责任感,于是不得不调整办法:如果他不想吃,就不让他吃,等到他想吃了,就由他“亲自”拿筷子吃或用手抓饭。

他吃饭的时候可能有一个习惯:他愿意把两盘菜放到一个盘子里,他愿意把鱼汤和红烧肉搅拌在一起。大人这时不免会很气愤,但你得忍住。据说孩子有孩子的逻辑,只是成人暂时还不那么理解他的逻辑。不就是把两盘菜放到一个盘子里吗?那有什么了不起的。

父母也许会觉得对小孩不能过于纵容,不能过于迁就,不能趴在地上吃饭,不能在冷天赤脚走路,不能养成坏习惯……但,那么多不能,那么多禁止,孩子哪还有成长的自由?

2.早期智力开发还是消极教育

在有关“成长的关键期”的种种议论中,早期教育专家木村久一的说法引起普遍的关注。他的提示是:孩子的成长遵循“潜能递减法则”。人具有一些天生的能力,但这些能力处于潜伏状态,它需要借助后天环境的刺激才能被激发出来。而且,有些潜能是有关键年龄的,如果错过了关键年龄,这些潜能就很难发展出来。

木村久一的说法是,“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4]这个说法虽不见得完全准确,但它可以获得日常经验的支持。比如,3岁前后的孩子需要有人陪他说话,为他提供语言的刺激。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孩子可能会失去语言能力。

如果木村久一的“潜能递减法则”的说法是成立的,那么,人们就有理由关注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如果过于夸大“潜能递减法则”对孩子的影响而过早地开发孩子的智慧,会带来另外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单向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会破坏孩子的自然发展的节奏。这正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反复被人记忆和引用的原因。

与木村久一的“潜能递减法则”的思路相反,卢梭在早些时候就对种种“早期智力开发”提出批评。在卢梭看来,孩子在3岁时就要长得像3岁的样子。做父母的不要扰乱孩子生长的秩序,不要“干蠢事”。卢梭的思路是:“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5]卢梭建议父母遵循孩子生长的自然顺序,先丰富孩子的感性,再发展孩子的理性。“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它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一种良好教育的优异成绩就是造就一个有理性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就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做手段。”6]

如果说“潜能递减法则”的忧虑以及“早期智力开发”所追求的是“积极教育”,那么,卢梭倡导的是“消极教育”:“我在这里可不可以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大胆地提出来呢?这个法则就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在他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在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而且,在辽阔的思想的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因为那条道路的痕迹是这样的模糊,就连最好的眼睛也难于辨认出来。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7]

此外,“消极教育”尚有另一种意义:“无论父母多么有责任感,父母并不能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有些问题是父母无法解决的,只能交给时间去解决。”比如,婴儿哭闹有时是因为肠子痛的原因。如果孩子因为肠子痛而哭闹,那么,无论父母如何努力安慰他,都不会让他停止哭闹。父母越安慰他,他反而会越生气。如果无法让大声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父母一般会感到担心、沮丧、畏惧。也有父母会感到愤怒,愤怒之后,又感到自责。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绝望和气愤会使一些父母用力地摇晃孩子,想让他们停止哭闹。但是结果常常会造成严重的永久性大脑损伤,甚至会导致死亡。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尽可能减轻孩子的哭闹,但是,如果所有的办法都不管用,你完全可以把宝宝放到他的小床里,让他哭一会儿,让他自己平静下来。[8]

“消极教育”也意味着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不纵容孩子。如果孩子哭闹,父母不要急着把孩子抱起来。如果孩子在商场以哭闹要挟父母购买玩具,父母不要轻易妥协。孩子摔倒之后,不要急着将孩子扶起来,不要狠狠地踩踏地面,对孩子说:“它坏,我们踩它!”大地并不坏,是家长坏。

2005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播放了“神童的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可以作为“早期智力开发”(“积极教育”)的成功个案,也可以作为卢梭呼吁“消极教育”的一个理由。家庭教育领域一直有人重视“早期教育”,尤其重视“早期智力开发”,但教育界也一直有人对“超前教育”、“早期智力开发”提出质疑:“许多家长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让孩子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孩子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参加各种艺术训练班,家长与孩子一道忙得不亦乐乎。但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精神也会萎靡不振,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还有的学者报告,在催早熟的领域恰恰会导致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而且会使整体的发展产生紊乱。”[9]

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如果这个速度“是大自然安排的”,那么,这个大自然安排的速度又是什么?如果说教育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那么,孩子的天性究竟是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远非卢梭所想象的“自然教育”那么简单。

在早期智力开发和消极教育之间,父母可以考虑三个简单的原则:一是早期智力开发以孩子身体好和性格好为前提。身体好和性格好是首要的,智力开发是次要的。二是非强迫性,尽量用游戏的、非正式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三是基础性。学习最基础的语言、数学知识和艺术、运动技能。比如,可以让孩子学认字,但没有必要追求认字的数量,并非认识的字越多越好;可以让孩子学简单的数学,但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做大量的数学计算。

3.为3岁前后的孩子提供三个关键教育

成长的关键期意味着:可以反对“超前教育”,但没有必要因为对“超前教育”的警惕而贻误了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如果父母或“代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年龄没有为孩子提供及时的教育,孩子某些潜能就会无法获得发展。孩子在3岁前后语言学习(包括母语和外语)、情感选择(辨认亲人)、运动学习(走路或滑冰、游泳)等方面的速度令成人自愧不如,这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可以见到的教育常识。孩子3岁前后,父母需要利用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敏感期”提供三个关键教育。一是语感教育,二是情感教育,三是感觉教育。

第一,利用语言的敏感期,为孩子提供语感教育。3岁前后是孩子语言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语言的敏感期,没有人陪伴3岁前后的孩子说话,那么,这个孩子就很难学会说话。如果等到孩子8岁或15岁以后才有人陪他说话,这个孩子就几乎会丧失语言能力。而且,最好由父母本人陪孩子说话,因为语言和情感是连在一起的,谁在这个年龄段陪伴孩子,跟孩子说话,谁就将成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因此,父母最好多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唱童歌,和孩子一起看“儿童绘本”。不仅陪伴孩子说话,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认字。孩子不仅对语言的声音系统敏感,他对语言的符号系统也是敏感的。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引导孩子认字,3岁前后的孩子可以认识2000多个字。[10]虽然识字并非越多越好,但至少可以说明,3岁前后可能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

这里的语言既包括母语,也包括外语,甚至包括数学语言(数学也是一种语言)。3岁前后既是学习母语也是学习外语和建立“数感”(数感也是一种语感)的最佳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也是在3岁前后,甚至可以认为,学习外语的年龄越早越好。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学习外语。婴儿可以同时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孩子最初会比只学一种母语的孩子的语言水平低一些、慢一些,但到5岁前后,孩子会熟练使用两种语言,可以根据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切换。如果父母想让3岁前后的孩子学习外语,可以让孩子多看英文版的电影或电视剧。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进行简单的英文对话,用“以言行事”的方式做简单的英文游戏,比如用英语敲门、打电话。如果父母想让3岁前后的孩子学习数学,可以让孩子多数数、做简单的计算、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数字很敏感,如果让他多接触数字和简单的计算,他会显示出令人惊奇的数学思维,比如,他会用数学的方式观看这个世界。

第二,情感教育,和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父母应亲自陪伴孩子,没有人能代替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培养情感的最好途径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孩子希望父母给他讲故事,孩子更希望父母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顺便领会什么是一个好人和什么是一个坏人的价值观并因此而学会了阅读和创作。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则可能变得心灵手巧、学会竞争、学会服从游戏规则,并在争取获胜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可能的失败。可以对3岁前后的孩子适当纵容,不要有太多的规矩、规则、规范。父母要少“抱”孩子,但要多“拥抱”孩子,让孩子听到母亲或父亲的心跳。让孩子感受母亲或父亲的体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示了“动物世界”的“爱欲与文明”,幼儿对母亲的渴望和迷恋是“动物世界”的延续:“有时母亲不仅仅满足于寻找一个隐蔽的地方产下幼崽,还会努力为幼崽准备一个合适的环境。例如,雌狐会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寻找一个偏僻安静的地方,如洞穴,作为栖身之地。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那么它就会在地上挖一个洞,或者在一棵空心的树里铺床,或者掏空一丛茂密的灌木。然后雌狐会做一个窝,铺上柔软的毛,这些毛几乎都是它从自己的**周围拔下来的,以便幼崽出生后更容易吸到奶。一窝幼崽有六七个,出生的时候眼睛和耳朵都是闭合着的。雌狐会把这些幼崽藏起来,然后守在自己的孩子身边寸步不离。所有母兽在这个时期都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幼崽,同时攻击任何接近者。”[11]

第三,感觉教育,让孩子亲自触摸世界。在孩子3岁前后,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某种程度的早期智力开发。但是,在孩子3岁前后,父母的主要任务不是开发智力,而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自然教育。3岁前后的孩子依然处于动物阶段,他需要过类似“自然世界”、“动物世界”的生活。父母应注意孩子衣服、墙壁、家具的颜色,给孩子提供多种纯色的感官刺激。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近花草、山水、天空和大地。让孩子在自然中采天地灵气,集日月精华。就灵气和直觉而言,现代人不如古代人,古代人不如自然人。亲近自然的人,就会从自然中汲取、获得灵气。父母须尽早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的生活习惯。

与感觉教育相关的是“灵感教育”或“灵的教育”。3岁前后的孩子接近原始人的自然状态。原始人的教育只是身体教育(手工劳动教育)。劳动原本只是为了获得食物,但劳动同时也使人类肌肉发达、四肢健壮、身手敏捷。而且,有关劳动的勇敢、无畏、豪迈、果断、竞争、合作、承认、尊重等“心”的教育(人格教育)就在劳动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悄然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有关默契、默会、感应、直觉、敏感的“灵的教育”(灵感教育或直觉教育)也在亲身劳动和默然体验中悄然发生、发展。“灵的教育”似乎看不见,但灵的教育最重要。它不仅使人手感发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味觉丰富、嗅觉灵异,而且使人对知识和技能默然领会、融会贯通。后来,人类以为把劳动的经验聚集起来,总结出来,然后派专人去传递、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多、快、好、省地提高劳动效率。随着文字、纸张、印刷术、电脑的发明,人类越来越抛弃直接的劳动教育,越来越迷信书本知识的教育。在“知识就是力量”的现代教育口号中,书本知识(课本知识)的讲解与记忆,几乎成为唯一的教育。知识在教育中飞扬跋扈,身体在教育中安然隐退。知识教育挤占身体教育的后果是:劳动在教育中消逝了,学习者看不到自己的劳动产品;人类的身体开始衰败,四肢孱弱、手无缚鸡之力、细皮嫩肉;人类的精神随之萎靡,胆小、怕事、恐惧、莫名地焦虑、郁闷,原始人从来没有的一种新的疾病(精神病)在现代人群中蔓延。知识教育是现代人生命力衰弱的元凶。知识当道的恶果是:身的教育没了(身体坏了),心的教育消失了(精神萎靡),更遗憾的是,灵的教育(灵感教育或直觉教育)也找不到了。唯一幸存的“灵的教育”,也许只存在于3岁前后的“学前”教育那里。

[1] [德]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3~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A.Wolf.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3]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香港,文汇出版社,2005。

[4] [日]木村久一著,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早期教育和天才》,195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引文略有改动。

[5]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9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6] 同上,89~90页。

[7]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9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 [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80页,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9] 刘晓东:《解放儿童》,1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 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2005年5月18日CCTV视频《神童的成长》。

[11] [意]蒙台梭利著,霍力岩等译:《童年的秘密》,35~3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