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对三十多年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考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高考状元”不杰出。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在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中,第十名左右以及十至三十名那部分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更有成就。“历年高考状元中的约40%在海外继续进修或工作,在国内的职业领域主要为学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但取得突出成就、成为行业顶级人才的不多。这并不意味着高考状元在职场上不成功,只是和社会对他们过高的期望相比,落差较大。历年高考状元中的70%进入了北大和清华这两所国内最知名学府,但在大学就读期间,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与其他同学明显的差异性,甚至还有人完全不能适应大学生活。”[1]“高考状元”毕业后之所以较少出类拔萃,主要原因就在于,“高考状元”往往为了考试成绩的优异而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知识学习上,较少或几乎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表面看,人的工作成就取决于人的专业水平,实际上,人对工作中是否有持久的热情,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够与周围同事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主要取决于人的业余爱好而不是专业技能。
为此,父母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引导孩子有自己最喜欢的学科,有自己最擅长的艺术技能和运动技能。
1.学习倾向:喜欢某个学科
孩子入学之后,如果对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所有学科都感兴趣,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开局。即便如此,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逐步在其中某个学科的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用过于担心孩子偏科或片面发展。相反,如果孩子对每门学科都平均用力,无所谓喜欢或者不喜欢,如果孩子在所有学科里全面发展,这倒是一个问题。
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可以引导孩子先多花时间学习外语和数学。原因是,这两门学科比较容易掉队,而且这两门学科一旦掉队,就很难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
当孩子不再为外语学习和数学学习感到焦虑之后,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发展自己最喜欢的某个学科。
2.艺术特长:爱好某种艺术技能
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下棋和美术四大领域。传统的琴、棋、书、画似乎没有考虑舞蹈(也有人把舞蹈纳入运动类)。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在4岁前后就开始训练某一项艺术技能。某些艺术技能的学习虽然不至于越小越好,但也有最佳起始年龄。比如,学习钢琴的最佳起始年龄一般在5岁前后。如果错过了起始年龄,孩子学习艺术技能时就会比较困难。
在选择艺术项目时,男孩和女孩虽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分别。比如,女孩也可以选择“萨克斯管”、“架子鼓”,男孩也可以选择“弦乐”或“管乐”。
在所有艺术项目中,“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耐心和激励的策略。很少有人天生喜欢书法,但对中国人来说,书法既可以增进孩子的艺术修养,又对孩子将来参加“笔纸”类的测试有帮助。
3.运动技能:至少擅长一项竞技类运动
家长引导孩子学习某项艺术技能时虽然可以考虑竞技类艺术,但是,更能显示技能性的不是艺术技能,而是运动技能。
让孩子掌握竞技类运动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获得一些“被承认”(被赏识)的高峰体验。而且,孩子在与他人竞技比赛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学会既竞争(争强好胜)又合作(包括协同竞争以及学会接受失败)的人格魅力。
就竞技类运动而言,有些运动(比如散步)虽然也有健身的效果,但它与竞技几乎没有关系。有些运动虽然也属于竞技类的运动,但可能因受场地和季节的限制而不那么具有经济性,比如游泳就不如球类运动更有竞技性。
就球类运动而言,男孩和女孩最好有不同的选择。男孩最好选择一些身体对抗型或力量型的运动,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女孩最好选择灵巧性的运动,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毽球、跳绳。
在鼓励孩子运动时,家长最好让孩子保持业余爱好的状态,不要让孩子走专业运动员的道路。那是一条艰辛的、摧残身体的道路。
[1] 感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有关“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