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陪伴。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最好事先做好亲自教育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计划。如果父母指望孩子学习钢琴,那么,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钢琴。否则,孩子学习钢琴会很艰难。虽不能说,凡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钢琴,孩子就一定能够学会弹钢琴,但至少可以说,如果父母没有和孩子一起学钢琴,那么,孩子学会弹钢琴的可能性就会小。父母不仅需要亲自教育孩子,而且最好和孩子一起学习,成为孩子的学习伙伴。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中,孩子成长过程中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学习的伙伴。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母亲或父亲“回归家庭”的原因。
1.生活习惯:吃饭习惯、排便习惯和睡觉习惯
好的饮食起居习惯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狼吞虎咽地吃饭(不是细嚼慢咽);二是每天一次大便;三是早睡早起。
第一,慎重对待“吃饭的习惯”。吃饭需要考虑的要点是:吃什么,怎么吃,和谁在一起吃。
父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让孩子吃什么?父母往往会为担心自己的孩子缺乏营养以至于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不少父母为孩子购买大量的钙片或其他补品。其实,只要家庭不处于赤贫状态,让孩子多吃五谷杂粮,就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可以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肉类食品,但是,在现代社会,常见的肉制品都含有大量的激素。这些激素会让孩子处于虚弱的肥胖状态。人究竟是肉食动物还是素食动物,现在尚有争议,比较可靠的方式是,让孩子吃少量的肉制品而多吃有利于消化的五谷杂粮。就“有利于消化”而言,土豆、芋头、红薯、大豆、面粉、绿叶菜、水果就是理想的食品。孩子喜欢吃什么或不喜欢吃什么主要受父母烹饪方式的影响。比如,孩子不喜欢吃土豆,往往因为父母烹饪的土豆“难以下咽”。如果父母学会用各种方法烹饪土豆(烹饪土豆至少有10种方法),孩子就会喜欢这种食品,甚至会终身喜欢这种食品。在“芋老人传”的故事里,那个人之所以怀念芋头的味道,固然与他当时的饥肠辘辘的饥饿感有关,但芋头在那样的时刻烹饪出来的独特的味道,也是重要的因素。中国南方人普遍喜欢吃米饭,而北方人普遍喜欢吃面食,这里面就有地域的差异,但从“有利于消化”角度来看,面粉优于米饭。而在所有面食之中,不过度加工的面食比过度加工的面食更有利于消化。比如,最好让孩子多吃馒头、面包,少吃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剂的袋装食品,尤其要教育孩子少吃零食。尽可能让孩子少吃或不吃零食。零食既影响孩子的意志力并因此而使孩子性格不好,而且影响孩子的食欲并因此而使孩子身体变坏。
除了“吃什么”,父母最好关注孩子“怎么吃”的问题。按照中医的原理,中国人倾向于细嚼慢咽的吃法。但是,从激发吃饭的情绪和胃口来看,最好的吃法不是细嚼慢咽而是狼吞虎咽。父母可以在某个时候和孩子比吃饭的速度,“一、二、三”,开始吃饭的游戏。这个办法虽然不必频繁使用,但偶尔用类似这样游戏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建立自己吃饭的节奏,也可以促进亲子关系、享受天伦之乐。不少父母总担心孩子吃饭速度太快影响消化或导致“被噎住”。但是,孩子无论如何狼吞虎咽地吃饭,他都会自动调节自己吃饭的节奏,几乎没有孩子因为吃饭快而被噎死。所谓“因噎废食”,并非嘲笑人们因为被噎住而拒绝吃饭,而是嘲笑人们因为担心被噎住而拒绝快速吃饭。不过,鼓励孩子吃饭时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节奏并非完全不讲餐桌礼仪。父母需要提醒孩子,在家里吃饭时可以狼吞虎咽,但是,如果有他人在场,吃饭就要有餐桌礼仪。否则,别人会认为这个孩子缺乏“家教”。
另外,在考虑“怎么吃”的问题时,可以选择“全食物”的办法。有些食品可以连皮带籽地吃,“吃完整食物”,尽量摄取保持完整的原生状态的食物。但这样做的前提是,食物必须是绿色纯天然的,不打农药和上蜡的,以免对人体造成任何急性或慢性危害。
除了吃什么和怎么吃,另外一个要素是和谁在一起吃。建议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吃饭。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餐桌教育”(以及“耕读教育”)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彼此牵挂着对方的饮食习惯,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杯盘之间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常常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和孩子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缘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风趣的讲话者和一个好听众。
第二,排便习惯极大地影响孩子的饮食状态和健康状态。孩子一旦出生,就需要有人训练他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便采用“尿不湿”,也最好引导孩子在固定的时间排便。孩子9岁前后,则可以训练每天早晨大便的习惯。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厕所。可以在洗漱之前排便,也可以在洗漱之后早餐之前排便,或者早餐之后出门之前排便。这是排便的最佳时期。如果没有形成早晨排便的习惯,则可以安排在晚餐之后睡觉之前。如果这两个时间都不能保证,午餐前后排便也是一个“次优”的办法。就频率而言,最好每天顺畅地排便一次。一天一次最健康,两天一次则说明可能“有病”(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三天一次则说明病得比较严重,四天以上一次则是“妖怪”。很遗憾,竟然真的有孩子偶尔会出现四天以上一次大便。排便不畅通,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饮食状态和健康状态。为了教育孩子重视排便问题,日本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厕所研究所”。研究人员到各所学校登门授课,给孩子们讲解大便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他们带领孩子们一起用黏土做各种形状的不同“大便”,然后告诉孩子们:哪一种大便是健康的,哪一种不太健康,当出现过于干燥,或水分过多的不健康大便时,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些什么,等等。[1]
第三,除了重视孩子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之外,父母还需要训练孩子睡觉的习惯。让孩子“身体好”的最古老而经典的办法是“早睡早起”。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早睡,早起,使人富有、健康和聪明(Early to bed,early to rise,makes a man wealthy,healthy and wise)。”
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以内。父母有时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其实,凡是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一个或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电视机打开,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电视机打开。这些人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别的主题,电视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轻的夫妻最初感情还不错,两人经常聊天,后来没什么可聊的了,只能过着看电视的生活,而看电视又会反过来使人被电视情节牵着鼻子走,它剥夺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电视就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让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没有情趣的人默默无语地守候在那个“黑匣子”面前。他们不愿意去跟同伴交往,他们不愿意去阅读,他们不愿意去运动,他们只想看电视。
电视机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破坏,更严重的问题是,后来又发明了遥控器。遥控器意味着人可以在离开电视很远的地方,像个土豆一样蜷缩在舒适的沙发里。有些人实在没什么出息,每天蜷缩在沙发里,手里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抖动,不断挤压按钮,不断地转换频道。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么节目。其实他对哪个节目都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表示自己还能够动。
美国育儿教育专家斯波克说:“我强烈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即使是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也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为电视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几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努力。”[2]如果孩子离开了电视机之后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则说明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下。“那些从来没有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就不会思念电视,他们会用其他的活动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不必急着修理。偶尔过几天不看电视的生活,可以为家庭带来新生活的乐趣。那样的话,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赖被动的娱乐方式,而学着人类几千年来的做法,通过读书、写作或者交谈来积极地创造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如果你孩子的卧室有电视机的话,最好把它撤掉吧。”[3]
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限制在一天一个小时以内,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但看电视的时间的长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什么内容。如果不看爱情电影或电视剧而只看童话故事或欣赏自然的艺术短片,那么,孩子每天看电视3小时也许不算超长。
看爱情电影或电视剧虽然也有情感教育的课程效应,但是孩子的情感教育需要以尊重孩子的“自然”为标准,不要人为地用爱情电影或电视剧提前给孩子强化情感,不要用成人电影里的拥抱、接吻、抚摩、呻吟、**来过度激发孩子的情感欲望,导致孩子“性早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不要让孩子过早地看那些“成人片”。人的生命是有节奏的,孩子的身体和情绪还没有发展到看那些“成人片”的阶段。就孩子而言,凡是以爱情电影或情感剧的名义呈现拥抱、接吻、抚摩、呻吟、**等镜头的电影,都可以视为色情电影。不过,并非所有的爱情电影都是色情电影,有些爱情电影或情感剧,比如韩国的《大长今》,那里没有泛滥的拥抱、接吻、抚摩、呻吟、**等镜头。
孩子的天真无邪与孩子的直觉、记忆力成正比。孩子的性成熟、情感成熟与孩子的直觉、记忆力成反比。宁可让孩子显得比较天真、无知,也不要让孩子过于世故。家长需要警惕两种“聪明”的孩子:一是看上去很懂事、世故、消息灵通甚至“八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满脑子都是杂乱的生活信息。杂乱的信息垃圾会淹没、压制、破坏他的直觉、记忆力。二是情感成熟,善于与异**往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情感发达、善于伪装、算计甚至花言巧语。发达的情感同样会淹没、压制、破坏他的直觉、记忆力。当孩子变得情感发达、性成熟时,孩子的记忆力就急剧衰退。而电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灾难就在于:第一,它使孩子信息灵通,也使孩子乐于收集和传播垃圾信息。第二,它催促孩子情感成熟、性成熟。那么多“聪明”的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二年级突然成绩下降,很可能与孩子情感发达、性成熟、性觉醒有关。可怜的孩子们,他们的情感、性欲被激发出来,却得不到安置和安抚,于是,他们白天坐在教室里想入非非,晚上躲在被子里偷偷摸摸。孩子的有关知识的直觉和记忆力被破坏,于是,成绩骤然下降。
不过,无论电视有多少坏处,毕竟它能够给人带来娱乐和消遣。虽然电视使人堕落,人有时倒需要“偶尔堕落一下”。“不做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如果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完全不看电视,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电脑游戏,但必须严格限制玩游戏的时间并监视游戏的主题。“电脑游戏是理想的教学工具。不幸的是,这些游戏教给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射击。”“在电脑游戏中开枪射击的次数越多,孩子们想到杀人的时候就越不害怕。”[4]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要么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制定上网的规则,要么因为孩子在电脑游戏之外找不到足够的成就感。
2.动的习惯:运动和劳动
除了“早睡早起”,让孩子“身体好”的另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办法是“坚持运动”,尤其需要让孩子多接近自然,让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
为了让孩子建立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父母最好亲自示范。如果没有父母的示范,孩子很难形成持久的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孩子睡懒觉,常常是因为整个家庭的作息时间比较混乱。
不仅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也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珍惜父母的劳动并因此而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也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形成独立生存的技能。
如果家具、玩具或衣物出现破损,父母最好邀请孩子修理家具、玩具或衣物。在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细心、自信、乐观、勤快,动手能力强,有生活的**。西方人把那些善于修理玩具或家具的人称为“多面手”(all hands of Jack),这是一个有趣的说法。
如果孩子的衣物或玩具破损到不能修复的程度,父母亲当然可以为孩子买新的,但是如果破损的衣物或玩具可以修补,如果父母拿出足够的耐心克服困难,和孩子一起把衣物和玩具修好,那么,经过耐心和努力之后修补好的旧衣物或旧玩具是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礼物。孩子会从父母帮自己耐心地修补衣物或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爱与责任。
邀请孩子缝补衣物、修理玩具和家具的好处不只是培养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小时候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长大之后,他就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
当孩子的玩具坏了,衣服破了,孩子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扔掉破损的衣物或者玩具,从此再也不要类似的衣物或玩具。这样的小孩可能做事缺乏专注,注意力容易分散。二是不仅扔掉破损的衣物和玩具,而且不惜代价地购买新的衣物或玩具。这是比较不负责任的、喜新厌旧的小孩,他可能不珍惜生活的资源,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三是尽快地缝补衣物或修理玩具。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不仅学会了爱惜衣物和玩具,而且长大之后,他还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他会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去对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裂缝、暂时的中断或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
孩子对待破损的衣物或玩具的态度预示了他将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不会缝补衣物和修理玩具的孩子长大之后可能无法容忍生活中的任何冲突、障碍或不愉快。他在婚姻中,一旦出现小的分歧或波折就可能因缺乏耐心和细心而拒绝感情,厌恶婚姻本身,选择独身;或者,他会抛弃旧的婚姻选择再婚。小时候不断抛弃旧玩具、购买新玩具的生活习惯和成人之后的不断再婚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关系。有一个民间的传说,说有一对老夫妇,他们虽然不断有磕磕碰碰的争吵和争执,但也一直恩恩爱爱。他们的孙子问他们是怎样做到的,老人说:“在我们那个年代,东西坏掉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样把它修好;现在的人,东西坏了就只想着换新的。”
修理家具或做家务不仅有助于促进亲子交往,更重要的是可以因此而阻止人的身体和智力的衰落。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来说,劳动和运动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5]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防止、阻止那些已经“衣食无忧”、获得“自由”的人走向身体和智力的衰落。
阻止身体的衰落历来有三个办法:一是手工劳动;二是肉搏战争;三是自然运动。三者之中,肉搏战争最早被放弃,即便有战争,也是非身体的科技战争;手工劳动最初在城市中被取消,后来在采用机械化的农村中逐步被取消;自然运动原本是一种劳动的替代生活,因为城市人比乡村人更少劳动,所以不得不启用非生产(不以产品为目的)的运动。为了推动那些不劳动的城市人保持运动的习惯,城市人发明了运动会的竞赛游戏,古希腊古罗马式的运动会使运动的英雄获得展示的机会并因此推动城市人的日常运动。但是,由于运动本身具有非生产性、非强迫性,懒散的城市人逐步放弃了运动而转向电脑游戏、扑克游戏、麻将游戏式的休闲活动。运动会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但现代运动会已不产生身体强健、膂力发达的英雄,只产生以身体的扭曲和变形为代价的职业运动员。
世已无肉搏战争。因为,文化、科技与政治学一起取消了肉搏战争,甚至所有类型的战争都被视为非政治、反政治的因素。文化、科技与政治皆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政治谈判”或哈贝马斯式的“商谈伦理”为骄傲。世已无自然运动。因为,运动本来就是因为停止劳动(不劳而获)和停止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后的辅助措施。这种辅助措施至多只能发挥“调味品”的作用,终究不能作为主食。
若指望阻止身体的持续的败落,唯一的办法是返回劳动,而且必须表现为手工劳动而不是脑力劳动。拯救身体和智力的堕落的唯一途径是“劳心者劳力,劳力者劳心”。虽然不必强迫所有文化人、知识人去“上山下乡”,至少,那些文化人、知识人需要有必要的劳动和运动。上帝创造乡村,人类建造城市。城市人普遍追求非体力的生活并以此为骄傲,但是,这种非体力的城市生活必导致城市人的智力和身体的腐败。黑格尔提出“主奴之争”,认为不劳而获的主人一定会被勤劳的奴隶取而代之。“出来混,是要还的。”如果文化人、知识人放弃了体力的劳动和运动,就一定会被黑格尔不幸言中。
只有真实的劳动才能阻止人的衰落。杜威当年办学校,让学生在学校参与劳动,倡导“学校即社会”。但是,学校终究只是一个虚假、虚拟的社会,让学生在学校参与劳动,终究只是虚假、虚拟的劳动。这种虚拟的、虚假的劳动既不能呈现劳动的完整过程,也不能产生劳动的真实产品。学生在这种不完整不真实的劳动中无法体验坚持劳动的艰难,也无法享受创造劳动产品的欢乐。既无艰难体验也无欢乐享受,学生随时会放弃劳动、好逸恶劳。人一旦持久地放弃劳动,人的身体和精神就会衰落。只有真实的劳动才能阻止“末人”的批量诞生。
对于家长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钱人”式的家长来说,必须引导孩子从小参与劳动和运动,尽量以此破除所谓“有钱的人没教养,有教养的人没钱”的魔咒。[6]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相宜的教育方法,倒不如让孩子过节制的、低调的、比较贫穷的生活。比如,有家长为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善良、劳动等美德,选择了“装穷”的生活。这样的“欺骗”对孩子来说可能会构成某种伤害。但是,在“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思路上,富裕家庭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适当“装穷”,权贵家庭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适当“低调”,也许是必要的。[7]
3.静的习惯:阅读与思考
除了培养孩子动的习惯,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静的习惯: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先让孩子学会听故事,然后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最后让孩子自己读故事和阅读相关的书。
给孩子讲故事是家庭教育的远古传统。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我们小时候都是在听父母讲故事的过程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做了孩子的父母,也必须承担这个责任,让孩子听我们给他讲故事。故事除了给孩子提供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之外,它也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任务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地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尽早养成自由想象和自由创作的习惯。
给孩子讲故事并听孩子讲故事的最后结果是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的好处不只是为孩子的“入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因此而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8]同样,只要还在写作的人,也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写作的。
父母可以让孩子倾听或阅读人类历史流传下来的所有美好的童话、神话或民间故事。鉴于东方童话故事和西方童话故事的差异,可以让孩子先阅读三大童话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一千零一夜》。
《格林童话》是19世纪初两位德国历史学家兼语言学家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童话故事集。他们是一对友爱的兄弟,后人称呼他们格林兄弟。从1806年开始,格林兄弟致力于在乡野间搜集民间童话和传说并进行整理和研究。他们把这项工作视为在战争与偏见中抢救德意志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责任。他们忠实地把搜集到的故事整理成为文字,严谨地考证故事的出处。经过八年的努力,格林兄弟共搜集整理了210多篇童话故事,结集出版了两卷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初版时每个故事后都附有学术性很强的考证性文字。这本书在德国学术界没有引起关注,但德国的孩子却对它非常着迷。他们把烦琐的考证统统扔掉,只去读里面的故事,而且读得津津有味。这本书再版时就只有童话故事了,就是现在传遍世界的《格林童话》。《格林童话》中的名作有《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金鹅》、《走运的汉斯》等。《儿童和家庭童话集》正式将童话故事与儿童相连,这种关联性日趋强烈。到19世纪,童话故事开始转变为更加适合儿童的版本,比如减少了性或暴力的场面。
安徒生早期童话的代表作是《丑小鸭》和《海的女儿》。《丑小鸭》是一篇自传性的童话,丑小鸭暗喻安徒生寒微的出身与少年时代的不合时宜。《海的女儿》讲述的是一个出身卑微者渴望步入崇高的精神世界的故事。小美人鱼为了赢得王子的爱,不仅舍去了鱼尾,而且牺牲了声音,她想用舞蹈向王子表达爱意,王子却无法理解这艺术的语言。就像安徒生本人,年轻无名的他写的诗和小说虽然才华熠熠,却不被接受。安徒生早期创作的童话还有《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牧猪人》、《笨汉汉斯》、《豌豆公主》、《国王的新衣》、《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野天鹅》等。安徒生的中期童话和晚期童话不断地把童话推向生活,推向现实。中期童话故事的主人公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品,在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中,有一些缺乏信心的忧郁。此时的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陀螺与皮球》、《一枚银币》、《补衣针》、《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等。安徒生的童话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当中的诗情与灵性。即便是街灯这样没有生命的物品,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中也那么令人同情和喜爱,更别说是海的女儿那样的角色。所有的母亲都希望把孩子领到安徒生的面前,同他握手。但安徒生的童话并不是只写给儿童的,而是写给所有人的。8~80岁的人都可以读安徒生的童话,也都会被他的童话感动。
英国作家巴里的童话《小飞侠彼得潘,长不大的男孩》(1904年)的出现标志着童话被普遍承认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民间故事的大地上,开出了童话之花。这一时期的著名童话还有《骑鹅旅行记》、《小熊温尼普》等。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的童话像张牙舞爪的科技一样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第一类是“顽童派”(或称为“狂欢派”)童话,指描写调皮捣蛋的“孩子”成长的趣味童话,特点是幽默与反叛。这类童话的代表是《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这一类的著名童话还有英国达尔的《巧克力工厂的秘密》、挪威埃格纳的《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德国普雷斯勒的《大盗霍岑普洛茨》。第二类是民间故事派童话。托尔金的奇幻童话《指环王》是一部现代神话,它要唤醒每个人内心里沉睡的英雄主义**。第三类是纯幻想型童话。英国皮亚斯的《汤姆的午夜花园》以“时间”为主题,想象汤姆在神秘的时间花园里的奇特经历。美国罗琳的《哈利·波特》用“魔法”征服了世界儿童,它描写了一个魔法学校中发生的神秘故事。还有一些幻想型的动物童话。美国怀特的《夏绿蒂的网》和《小老鼠斯图亚特》的主人公分别是蜘蛛夏绿蒂、小猪威伯和一对纽约夫妇生的拇指大的老鼠孩子斯图亚特。这些动物有着人的名字和情感,或许它们就是“动物人”。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现代童话的概念逐渐在中国确立,故事开始专门为儿童留出一个空间。在那之前,中国民间童话的数量非常少。但儿童的胃口向来很好,对于故事通常来者不拒,他们能在民间故事中寻找自己中意的部分。部分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哪吒闹海》、《西游记》、《聊斋》、《狼外婆》等民间传说是中国古代的童话。
动画或电影形式的童话可以被称为“新童话”,如动画片《狮子王》、《奥特曼》、《名侦探柯南》、《蓝精灵》、《变形金刚》、《七龙珠》、《机器猫》、《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迪斯尼系列动画电影”以及越来越多的三维动画电影等。儿童疯狂追捧这些“新童话”,于是形成了“新童话”与“传统童话”之间的对决,它们打响了争夺“读者”的战役。“新童话”在父母与学校那里遭到抱怨,因为它们在童话故事的本质之外,注入了太多科技、商业或“儿童不宜”的元素,被认为是一股破坏力量。于是,“传统童话”阵营打出“亲子阅读”、“回归经典”的旗帜。
从民间故事中走出来的童话故事中蕴藏了适合儿童的“游戏精神”和“游戏规则”,分别代表了生活的乐趣与生活的道理。这使童话故事在娱乐属性外,也天然地具备教育属性,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但中西方的童话故事中所隐含的教育元素有一些差异。童话故事中隐含了三个关键元素:善良、智慧与勇敢,与之对应的故事可以称为“美德故事”、“智慧故事”和“身体故事”。这些元素在中西方童话故事中的排列顺序明显不同。
西方童话故事首先是“美德故事”和“身体故事”,这两个主题往往联手出现。西方故事很耐心地关注人的“美德”和“身体”:人要善良、诚实、守信,又要坚强、勤劳、有牺牲精神。《美女与野兽》中的美妞与两个姐姐的区别就在于:美妞既善良又勤劳,而且喜爱读书与唱歌,而两个姐姐则是嫌贫爱富又好吃懒做的人。《野天鹅》中的艾丽莎得到仙女的启示,用教堂墓地的荨麻编织七件铠甲才能救七位哥哥。但在编织过程中,绝不能说话。如果说话,她的话就会变成短剑刺向她的哥哥们。除了“美德故事”和“身体故事”,西方故事也有“智慧故事”,比如常常戏弄狮王和恶狼的列那狐。
中国传统的“童话”故事主要表现为以神机妙算、斗智斗勇为主题的“智慧故事”和以勇猛、义气为主题的“身体故事”,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智慧故事”中,有嘲笑“愚笨”的故事,比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故事;也有赞赏“勤学”的故事,比如凿壁借光、程门立雪、悬梁刺股等故事。中国“美德故事”的主题仅显示为忠孝和惩恶扬善,而对“个人的修炼”和“个人的幸福”缺乏叙述的热情。
总体上看,西方故事和中国故事都隐含了善良、智慧与勇敢等相同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哪些是核心的根本和根据,西方故事和中国故事有不同的设计和选择。
最好让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都是坏的。不要以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他弱小的。
[1] 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索和阅读有关“日本孩子的生活教育:让厕所充满爱”的资料。
[2] [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118页,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3] [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354~356页,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4] [美]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357页,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5] 运动是城市人的防身术,劳动是乡村人的防身术。但在运动和劳动之间,究竟哪一个更有助于保卫人的身体和智力?这很难说。若想知道答案,可以设想一场城市人和农民之间的战争。
[6] 这里的“教养”并非仅仅显示为有知识、有礼貌,真正的教养意味着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7] 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索“特别的母爱”的视频资料和“大款夫妇为教育女儿装穷17年”的文字材料。
[8] 吴稼祥:《一杯沧海》,43页,北京,朝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