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我不久生了一场大病,从此离开了这所学校。
——胡作玄、石赫:《吴文俊之路》
吴文俊对基础教育的深刻认识,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初中一年级时,他就读于私立铁华中学。那时的校长是一个洋奴买办,学校设置的所有课程,除了国文之外,全用英文教材,用英语上课。吴文俊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他认为这“无疑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从里到外的为洋人服务的‘人才’”。更让吴文俊感到愤慨的是,校长办学不是为办教育,而只是为了赚钱。他一方面收取高额的学费,一方面剥削老师。每位老师到校教课,先有两三周的试用期,而到试用期满后,马上找个借口不予聘用,再换一位试用老师。几位老师换下来,一个学期就过去了,而学生即使想学也很难适应这种频繁的调换。何况,大多数学生远不能像听母语那样听得懂南腔北调的英语,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个校长真该抓起来!”吴文俊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仍然愤怒地说,“幸运的是,我不久生了一场大病,从此离开了这所学校”。也许,正是这段让他不满的求学经历,注定了他日后的职业选择。
大学期间,吴文俊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主要是由原来就读的正始中学发放的奖学金维持,但由于抗战环境混乱,政治形势日益险恶,交通大学迁到租界,正始中学的奖学金就因此停发了。即将大学毕业时,原正始中学校长陈群派人找到吴文俊,表示愿意继续资助他到日本上学,但却遭到了吴文俊义正词严的拒绝。原因是当时的陈群已经成为汉奸,是当时“维新政府”的重要成员。大学时代的吴文俊虽然表面沉默寡言,但他的内心早已热血沸腾,爱国的**在胸中激**,深明大义的他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国家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大学毕业时,面对国家沦亡、山河破碎的现实,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继续攻读数学的理想,放弃了到日本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了在中学讲堂的舞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