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19日,我国颁发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这至高荣誉奖杯的,一位是袁隆平,另一位是吴文俊。与袁隆平这位家喻户晓的“水稻大王”相比,吴文俊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似乎要低一些,但科学界尤其是数学界的人都知晓,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他的为人为学,都为他赢得了至高的荣耀。然而,在各类关于吴文俊的文章中,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在他近百年的生命旅程中,其中有五年是在中学的三尺讲台上度过的,更很少有人探究这五年的中学教师生涯对其一生的数学追求具有怎样非凡的意义。
1919年5月12日,在五四运动的激**风云中,吴文俊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环境熏陶,幼年时代的吴文俊就饱读了各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同时广泛涉猎《新民丛刊》等反映时代潮流的报纸杂志。1936年8月,17岁的吴文俊以理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0年毕业后先后执教于上海育英中学、培真中学、南洋模范女中。1946年开始投身数学拓扑学研究,先后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0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年)、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4年)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1年)等。吴文俊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数学研究领域均有杰出贡献,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数学家。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几十年的数学研究,吴文俊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大家,而那相对短暂的五年教书生活,却奠定了他一生的教育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