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毕业的时候,他带着“一肚皮问题”离开学校,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钱伟长的教育思想
“1946年,钱先生回国后在清华讲的第一节课是《近代力学》,当时我就是他的学生。”中科院院士郑哲敏回忆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近代力学,钱先生讲了很多新鲜的知识和理念,大家都非常感兴趣,都很爱上他的课”。
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吴林祥也回忆说,钱伟长在学校给学生讲课时,就从一个内敛、自谦的人成为一个神采飞扬、风趣幽默的人。因为讲课讲得好,很多外专业学生都抢着选修力学课。
1983年,钱伟长来到上海大学的前身上海工业大学——一所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工科学校担任校长。1994年,他续任新的上海大学校长,直至逝世。逝世前,他是我国年龄最大的大学校长,也是担任校长时间最长的高校校长。周哲玮说,开学、毕业典礼每年亲躬,这是钱伟长校长留给上大校领导的“传统”。曾有人问年事已高的钱校长:每年参加开学、毕业典礼,累不累?他回答:“校长就应该亲自把自己的学生送走,送到国家的各个岗位上去!”[6]
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这是钱伟长作为大学校长的矢志追求。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我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本”在哪里?钱伟长的回答是:“更要重视教育的质量,不是数量的问题,要按教育法的规定,目标是使学生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要重视素质教育,这有利于我们社会的稳定,这是个治本的问题,教育为本,这个本就在这里。”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上海工业大学在校庆30周年纪念画册上收录了钱伟长的一段话:“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7]这段话言简意赅,集中表述了钱伟长的育人理念,是他对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最深刻的理解。21世纪来临之际,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使得我们的教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钱伟长再次思考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培养的首先是一个全面的人。现在我再加一点,我们学校培养的首先是一个跨世纪的人,能肩负起跨世纪责任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专家。培养一代跨世纪的、肩负责任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上海大学自2000年以后,又在“培养全面的人”后面加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即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来概括表述学校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