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8日,有两座铜像在北京师范大学落成,一座是孔子铜像,另一座则是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的全身像。陈垣,这个曾经在史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可能已经有些陌生。作为一个史学大家,他并不像胡适、王国维那样,有着广为流传的坊间传说。有些人可能知道,毛泽东曾在国宴上向人介绍:“这是陈垣先生,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而在学术界,说起他的学问,是没有人不叹服的,陈寅恪就曾说过,他平生最佩服的是王国维和陈垣,陈垣学问踏实,德才兼优。
陈垣,字援庵,又字圆庵,1880年生于广东新会棠下镇石头乡(棠下现已划归江门市蓬江区)。和那个时期的众多名师大家不同,陈垣是靠着《书目答问》和《四库全书总目》启蒙,无师承,自学成才,也没有留学列国的背景,但他在宗教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元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却享誉海内外,被学术界誉为“一代宗师”。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教育传奇,陈垣从事教育工作长达70年,通观古今中外,有如此长教育生涯的教育家是不多见的。他教过蒙馆、小学、中学、大学,在国立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担任过教授,并连任了46年的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其培养的人才之多,用他在1962年《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今日》一文中的“芬芳桃李人间盛”一语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陈垣先生逝世后,写回忆纪念他的文章有二百余篇,其中作者大多是他的学生,而许多已经成为著名的学者或史学界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