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都“不要抛弃学问”(1 / 1)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胡适,1929年中国公学十八级毕业赠言

胡适一生当过两次校长。第一次是在他的母校——上海中国公学,第二次则是在被他视为母校的北京大学。有意思的是,两次当校长的经历都因政治原因而被迫终结,但他所坚持的办学模式、教育理念、思想原则、文化追求,却似一笔丰厚的财富被传承了下来。

1928年春天,胡适出任中国公学校长,1930年5月5日胡适离任。两年任期中,痛感“我们今日还不曾真正有教育”的胡适,率领全校师生协力改革,锐意进取,开创了中国公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6]

胡适上任后,发现学校连一本正式校规都没有,便首先召开校务会议,通过“校务会议组织大纲”“教务会议组织大纲”和“学校章程起草委员会”等议案。他说:“我想从组织与法律两方入手,不知有效否?”[7]

有了规章制度以后,胡适对学校事务便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胡适上任时,全校共有三百多名学生,分散于4个学院17个系,致使学校经费异常困难。为此,他大刀阔斧地裁掉工学院、法学院和经济系,只设文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文学系、哲学系、数理学系等6个系。为了沟通文理,他亲自兼任文理学院院长,让有志于数理的人学点文史知识,有志于文史的人学点自然科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胡适邀请一大批著名学者前来任教,其中有人们熟悉的高一涵、张慰慈、杨亮功、罗隆基、梁实秋、郑振铎、陆侃如、冯沅君、全增嘏、叶公超、饶孟侃、黄白薇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胡适用人不仅看学历,更注重学力。

破格聘请沈从文来中国公学任教,就生动地体现了胡适伯乐式的眼光。经徐志摩介绍,胡适同意聘用只有高小学历但已显露才华的沈从文,安排他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沈从文上一堂课只有六块钱报酬,却花八块钱租一辆车来到学校。由于紧张过度,沈从文站在讲台上十多分钟说不出话,在“我见你们人多,要哭了”这句奇特的开场白后,倒也流利地讲述了一番中国文坛的概况。然而,预定一个小时的授课内容,没等下课就讲完了,沈从文再次陷入窘迫之中。胡适课后闻知,笑了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8]这种及时“庇护”给了沈从文改进教学并在公学站稳脚跟的机会。后来的实践证明,沈从文是能胜任大学教席的,他最终凭借专深的知识和全新的教法赢得了学生的拥护。

在胡适的努力下,中国公学很快改变了过去的形象,学生人数猛增。后来,一位名叫刘宇的学生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中国公学我不敢说它好,但我可以说它奇特,为什么呢?思想自由,教职员同心协力,有向上的精神,没腐化的趋势,就凭这点,在全中国可说是找不到的。”他还说,“我的进步应该感谢您和陆先生(侃如)、沈先生(从文)的思想言论”。

事务再繁忙,胡适也从不耽误向学生教授学业。他每星期四上午十时至十二时,在中国公学大礼堂讲“中国文化史”课,还在暑期班开讲“中国最近三百年来的几个思想家”一课。他虽是学界名人,备课却极认真,“每次上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他讲课内容凝练生动,观念不落俗套,分析探颐索隐,新意交迭而出。每次上课,学生们皆聚精会神,屏息静听。他在课堂上时常教导学生“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鼓励学生写作、讲演,并现场指导,提高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天道酬勤,在胡适校长任内的学生大多数是合格的,成大器者也不乏其人。比如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当年是数理学系的学生,却肯在文科方面下很大工夫。有一次她还在胡适指导的作文课上获得了100分。后来她留学美国,胡适仍经常对她关心指导。最终她成为名满天下的物理学家,胡适常常以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吴健雄也对胡适的教导终生不忘。1985年,吴健雄应邀回国参加母校南京大学校庆纪念,对青年后生谈治学经验时,犹说到胡适先生对她的教导和关心,是她后来积极进取的动力。

1929年7月,中国公学十八级学生毕业,胡适还语重心长地对毕业同学作了演讲,寄语同学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抛弃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