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问论,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是个肯负责任的人,肯下苦工去预备功课,所以这一年之中还不曾有受窘的时候……这一年的教书生活虽然很苦,于我自己却有很大的益处。
——胡适:《四十自述》
安徽绩溪,山川秀丽,自古人才辈出。“万山不许一溪奔,揽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是胡适先生描绘的家乡风光。胡适常说:“无徽不成镇。”由此可见他对故里的挚爱。
胡适最初随做官的父亲住在台湾,后来返乡,他的童年就在绩溪度过,读私塾,进学堂。“五经”“四书”《资治通鉴》等典籍为他的人生打上了文化底色。如果说古书旧学给予他最初的雨露滋润,那么,中国公学这方“新大陆”则让他的生命之树抽青吐翠,焕发新颜。
1906年夏,胡适考入中国公学[1]。于右任、马君武、王云五等人都曾是他的老师。在这里,他接受了新式教育。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给予年轻的胡适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点燃了他关注教育的火种。
18岁那年,胡适参与主编《竞业旬报》。报纸的第一宗旨便是“振兴教育”,从此,《竞业旬报》就成了他关注教育、关注社会民生的阵地。他在《竞业旬报》第28期撰文抨击中国家庭教育的霉腐不可靠,“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广开女学堂”,因为“这女学堂便是制造好母亲的大制造厂”。后来他进一步申引其见地,撰《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一文,其观点之深刻、独到,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先锋的口号。
1908年9月,中国公学闹学潮,另成立中国新公学。当时中国新公学设普通预科、中学普通班、理化专修班和师范速成班。胡适应新公学干事李琴鹤之邀担任新公学低年级班英文教员。对此胡适曾说:“以学问论,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是个肯负责任的人,肯下苦功去预备功课,所以这一年之中还不曾有受窘的时候。”又说:“这一年的教书生活虽然很苦,于我自己却有很大的益处。我在中国公学两年,受姚康候和王云五两位先生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最注重文法上的分析……现在做了英文教师,我更不能不把字字句句的文法弄的清楚……在文法方面得着很好的练习。”[2]英文教员的工作使胡适磨砺出了扎实的英语功底,也为他参加“庚子赔款”留美考试作了坚实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