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须坐十年冷(1 / 1)

做研究工作,做了一辈子,也只能在知识海中取到一小杯水,这和大海是不能作比较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但是,这一小杯水,必须经过辛勤的工作才能取得,永远不会有不劳而获的知识。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一点知识,都是值得尊重的。

——范文澜:《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940年,范文澜在延安担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历史研究室主任。当时,他最重要的任务是编写出一部供干部学习的历史学课本。而因为人才匮乏,整本教材几乎为他一人独写。他为这本教材奉献了自己一只健康的眼睛:当时的窑洞里只有一盏昏暗的油灯,没有明亮的光线;没有舒适的桌椅,只能写累了倚靠着钉在墙上的棉垫子休息休息;没有暖和的条件,只能长期坐在冰冷的木板凳上。范文澜尽其所能搜集资料,但只能阅读一些当时仅有的小字排印的书籍。经过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1941年底完成了上中两册。范文澜一目失明,作出了重大的牺牲。然而,他却认为当时很多人为革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自己折损一目,微不足道。范文澜无私、坚韧、高尚的品格不能不令人钦佩!

范文澜著史从无废话、空话,论从史出,寓论于史,立足事实,有根有据。在编撰《中国近代史》(下册)的时候,曾经有位学生建议直接采用一部学术著作中使用过的一条史料,被范文澜拒绝。范文澜告诫这位学生说,一定要把原始出处找出来核实,弄清原意再使用,以免有误。后来,在修订《中国通史简编》的时候,范文澜为了写好唐代文学部分,竟仔仔细细地阅读《全唐诗》,其他的老师见此情景,建议范文澜:要不请人代写这一部分,不然,太费时间了。但是,范文澜婉拒了这个建议,并答道:“我不认真读他们的书,怎么能作出判断呢?”也正是范文澜谨严踏实、一丝不苟的学术坚守,才铸就了他史学著作的真知灼见,才让这些经典史学著作一直为世人传诵。

范文澜对自己的治学严格要求,对青年人的治学同样十分关心。他认为,搞文学,没有才华不行;当诗人,没有灵感不行。但学历史不一样,只要肯下工夫,持之以恒,就会很有成就。因此,他劝学历史的青年,要会坐冷板凳,一坐须十年,学术才能有成果;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写半句空话,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学术。

范文澜先生常以“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来勉励青年人。他曾经很幽默地说,既然搞学问,就别想当官;要想当官,就不要进研究所。并且说:“做学问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下苦功,慢慢地来。我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要下‘二冷’的决心。一冷是坐冷板凳;二冷是吃冷猪肉……一个做学问的人,有这样的决心,下这样的工夫,如果真有成绩的话,总会有人来承认你,请你去吃冷猪肉,何必汲汲于当前的名利呢!”“坐冷板凳”是埋头治学,自甘淡泊;“吃冷猪肉”是不慕荣辱,是非待后人来评。范文澜正是以“二冷”的精神和“不写空话”的原则写史著述,成为中国学术界光辉的典范。

附录

……范文澜先生对中国历史学的第四个贡献,是提倡并且力行实事求是的学风。范老认为,不肯下苦功夫,随意发表意见,或者抱着教条主义态度企图一鸣惊人式的争鸣,那叫做“潦岁蛙鸣”,与百家争鸣完全是两回事。只有真正进行了研究,作了深入思考,才能数年而一鸣,或毕生而一鸣。真正做到鸣,并不是容易的事……范老经常强调要发扬“二冷”精神,即提倡“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这就是说,做学问要埋头苦干,要不慕虚荣。做学问要有“等富贵如浮云”的精神。范老所提倡的这些学风,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胡绳:《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同志》(为范文澜铜像揭幕的讲话)

范老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每天从早到晚辛勤笔耕,几十年如一日;晚年更怀着“日暮赶路程”的心情加紧工作,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范老自己用形象的语言把这种精神概括为“坐冷板凳”。他曾多次在全所会上号召科研人员树立坐冷板凳的决心。在范老的提倡下,这四个字早在50年代已深入人心,成为大家共同的座右铭,成为近代史所的优良传统。

——余绳武:《追忆范文澜同志》

校长范文澜教授,除日常行政、政务领导外,还亲自讲《社会发展史》《中国通史》和《联共(布)党史》等。他与人为善,平易近人,师生既尊敬又拥护他。他在一次全校教职工学生大会上作报告时指出:“……我们的做法有二:一是民主作风,相互学习。要提倡官教兵,兵教官,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的学风。二是自由思想,追求真理。自由思想是为了更多方面地了解事物,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这是一种集体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丁:《范文澜与北方大学》

[1] 范文澜:《从烦恼到快乐》,《中国青年》(延安),第3卷第2期,1940年12月。

[2] 王全营:《范文澜与河南救亡运动》,《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3] 一丁:《范文澜与北方大学》,《文史月刊》,2004年第2期。

[4]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