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学创办人(1 / 1)

潘校长像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燃烧。

——中原大学学员对潘梓年的印象

由于在党内的出色表现,潘梓年被中共派往河南郑州筹办中原大学。筹建大学对他来说是陌生而富有挑战的事情,但是他坚信:实事求是的态度到哪儿都行得通。

中原大学是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一所特殊的革命大学。1948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大决战即将展开,解放区建设又急需大批干部,因而中共中原局决定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原解放区成立一所革命大学,培养和造就一批干部,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原局开办学校的请求。为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巩固所取得的胜利成果,扩大影响,以吸引广大中原地区更多的进步青年前来参加学习,中共中央任命范文澜为中原大学校长(范此时担任北方大学校长,后因其他原因未到任),潘梓年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后任校长),孟夫唐任教务长。正是由于潘梓年副校长的到任,中原大学的领导核心迅速建立起来,学校的创建工作步入正轨,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

建校伊始,办学环境极其简陋,既无校舍教室,又缺教员教材。但为了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办学任务,潘梓年带领全校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没有校舍,学员们就住在当地农民让出来的空房中,铺上麦草就是床;没有教室课桌,两腿上架一块木板就当课桌,树荫下、打麦场,甚至马棚、破庙也都成了上课教室。而教员则主要是来自河南大学的一些教授和晋察冀南下的干部。即便如此,师资还是严重缺乏。为此,潘梓年常常担任几门政治理论课的主讲,他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二十多年来的革命经历,把政治理论课讲得既深入浅出,又新鲜活泼,使学员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政治觉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潘梓年不仅在课堂上向学员们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课后也时常与学员们谈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学的教学经历,让第一次做大学校长的他,显得镇定自若,有条不紊。

潘梓年对党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十分重视。他到学校后不久,就多方积极筹办校报校刊,认为这是一所学校必不可少的学习园地,也是大家交流思想和学术观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办刊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使《中大生活》周报和《改造》刊物最终面世。由于刊物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学校动态,反映学员生活学习状况,解答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表学员学习心得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因而在学员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