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哲学的师范生(1 / 1)

一片一片又一片,飞上河山皆不见。前消后继更凶猛,终把河山全改变。

——1934年潘梓年在被捕入狱后为激励难友们坚定革命信念写的一首《咏雪》诗

青少年时,潘梓年就读于上海大同书院和龙门师范,作为一名师范生,毕业后的他前往无锡东林小学任教。小学的教学经历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勤勉单纯的童真精神。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决心通过新思想改造自己。1920年,潘梓年赴北大哲学系攻读哲学、逻辑学和新文学。在北大三年,他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决心把参加革命实践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北大求学之后,他先后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和河南开封二中任教。中学是实践思想理论的绝佳场所,潘梓年用心教学的同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让自己更加坚定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几次中小学教学经历,给潘梓年附上了浓浓的教育情结。

20世纪早期的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很多人看不到曙光,找不到中国的出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潘梓年坚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出路。于是,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又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酷爱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书籍,而且开始学习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潘梓年的思想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研究与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

潘梓年传播进步思想,培养了一大批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不满。由于叛徒出卖,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南京军事监狱,判处无期徒刑。尽管如此,潘梓年结合此前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在快速地走向五湖四海,他知道这些“种子”马上就会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他意识到必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新思想。在狱中他开始写作关于辩证逻辑的25万字文稿,后来即以此为基础重新整理撰成《逻辑与逻辑学》一书。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这部书因为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导作出了榜样,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潘梓年治学严谨,虚心好学,为人朴实敦厚,生活随和俭朴。据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回忆,潘梓年每写一篇文章总要征求许多同志特别是老专家的意见。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而奋斗的战争年代,所以他的教学和治学自始至终都没有脱离实践需要。潘梓年的一生首先是革命实践家的一生,也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理论家的一生,这正是潘梓年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文教工作者最光辉和最可贵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