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弟子鞠躬的先生(1 / 1)

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朽人昔常诫人云,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1]

——李叔同

人格教育是李叔同教育理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体现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上。据丰子恺回忆,李叔同的案头,常常放着一册明代刘宗周所著《人谱》,书中列举古来许多贤人的嘉言懿行,凡数百条。该书封面上,李叔同亲手写下“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加一个红圈,以此为鉴。《人谱》中有一节选自《唐书·裴行俭传》的论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无疑是从艺者的警世嘉言。这段话常常被李叔同用来教育学生,即要成为一个有高远抱负的文艺家,首先应当培育器量与见识——即个人内在的品德涵养、精神境界,倘没有“器识”,无论技艺多么精通,也不足以称道。可见,李叔同是将“艺德”的养成作为学习艺术的先决条件,置于首要地位。

常以“器识”自律的李叔同,也将其作为考验学生前途的标尺。刚到一师不久,学生刘质平的音乐天赋引起了他的注意。冬季的一天,杭州降下了少有的盈尺大雪,刘质平作曲一首,踏雪去向李叔同请教。李叔同细心阅读曲谱后,凝视着刘质平说:“今晚八点三十五,请赴音乐教室,有话讲。现在先回去吧。”一旁的刘质平摸不着头脑,又不敢多问,只得唯诺而退。晚上,风雪满天,愈刮愈烈,刘质平冒雪前往,按时到了教室门外,立于风雪廊下,静候先生。十多分钟后,教室内电灯齐亮,李叔同拿着手表走出门外,指着手表对刘质平说:“时间无误,你可以回去了。”显然,李叔同一直在教室里观察这个学生:他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中是否能够守约?他的品质德行是否能经得起考验?刘质平给了他满意的答案,由是二人开始了长达一生并延及后世的深厚情谊。在李叔同的关怀帮助下,刘质平终成一代音乐教育名家。而每每回忆起与李叔同的师生情缘,他总会感慨地说道:“我与先生之间,名虽师生,情深父子。”[2]

李叔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不言之教”的感化方式完成。李叔同的学生吴梦非说:“弘一师的诲人,少说话,主行‘不言之教’,凡受过他的教诲的人,大概都可以感到。虽然平时十分顽皮的,一见了他,或一入了他的教室,便自然而然地会严肃恭敬起来。”[3]这大概是近代艺术教育史上,身教胜于言传的典范。用夏丏尊的话来说:“李叔同做教师好比佛菩萨有后光,所以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畏敬。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而在浙江一师的学生们看来,李先生虽然从不骂人,向来只是温和亲切地开导,可相比被教训一顿,心里反倒更加难受。

李叔同“不言之教”的感化力量来自于精湛的学问和高尚的人格。丰子恺曾撰文写道:“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制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样,然而个个学生真心的怕他,真心的学习他,真心的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为就人格讲,他的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4]傅彬然也曾说道:“‘为政不在多言’,教育之道亦不在多言。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条件,应该是教育者本身的学问与人格,学问深湛,人格高尚,学生自然会信从,自然会跟着好起来。”[5]可见,这位不善言辞的李先生,每每以举手投足间的人格魅力与人师风范,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李叔同“不言之教”的感化力量亦源于对学生的真诚和尊重。这尤其体现在他的“鞠躬”礼上。每次课前,李叔同很早就会到教室里将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调试妥帖,之后静静等待学生到来。待上课铃响,他都会向学生深深鞠躬,此时教室也便霎时安静下来,气氛严肃认真。长达六年,李叔同的课从没有学生迟到,更无人吵嚷喧闹。对于犯错的学生,李叔同也会向他鞠躬,以示劝诫。“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李先生并不怎么责怪他们,似乎学生有了错,首先是他自己这个做教师的责任,与其说他是在训导学生,毋宁说是在自责一般。学生内心里自然深感不安和惭愧,有时简直要让他们想哭出来……”李叔同的“鞠躬”给了学生尊严,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敬仰与爱戴。这种互动往往化为学生们刻苦学习、认真做人的动力,想必这就是感化教育的真义所在。

正是李叔同人格教育的理念使得接近他的学生都有一种无法自抑的感应,似乎想要澄澈整个心灵,不染尘埃。这种力量充斥着李叔同任教的六载时光,最终这种内心张力巨大的“场”变为激**学生不断向前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