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教施,实在谈不到什么方法,也从来不向同学们多说什么话,可是在他深邃的艺术熏陶之下,全校四五百个同学,凡是怀有艺术天才的,他们的天才无一不被充分发挥出来了。
——傅彬然:《忆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最开始只教美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引导学生入门。他给学生开了较为系统的西洋美术史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大纲。上理论课时,讲台上除了点名簿、讲义、教课笔记之外,还总是会放很多的小纸条,那是用来记录讲课要点的。举凡时代、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等,都一一记在这些纸条上。后来,这些纸条不仅成为李叔同任教期间的珍贵文献,也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回忆。
美术课上最受学生喜爱的当然是绘画实习。由于西洋画与国画的学习有本质区别,是从训练石膏模型写生入手而非临摹,这让全班的学生都不知该从何下笔。李叔同便细心地穿梭于学生们的画架之间,一一给予指点,并和学生们一同作画,然后把作品挂在黑板上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来领会写生的要领。一个多学期后,李叔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913年上半年,李叔同写了一篇《石膏模型的用法》,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这种在国内尚未普及的美术教学方法,内中涉及用石膏模型写生教学的优点、模型的收藏方法、写生教室的选定和布置等多个方面。
当学生们渐渐掌握了模型写生的技巧后,李叔同便开始将人体写生的训练引入课堂,这在中国尚属首例。学生吴梦非曾回忆道:“李叔同教我们绘画时,首先教我们写生。初用石膏模型及静物,1914年后改用人体写生。”现存的一张珍贵照片记录了当时写生课上的情景。照片上,一名全身**的青年男子的背影占据着居中醒目的位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坦然于大庭广众之下**示人的人体模特。模特站在一张桌子上,正前方是围成几排弧圈、专心作画的学生。在照片右侧,教室内侧光线较暗的地方,有一人左手插在裤兜里,怡然地站在最后一排,他的前面并没有画架,从轮廓上看,似乎便是李叔同。
课堂内的写生训练给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李叔同接下来陆续开设了素描、图案、水彩、油画等课程,并开始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到阳光和风景中作画。常去的地方,自然是离学校不远的西湖。
当时国人很少听说过“户外写生”的概念,因此作画的学生常会招来路人惊诧的目光。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学校甚至还为此向警察局发出公函,希望得到理解,但仍不免惹出许多笑话来。一次,李叔同的两名学生李鸿梁和张联辉到运河边去写生,遇到了一名警察,见到二人搭起三脚架画画,顿时起了疑心,以为二人是在测绘地图,便上前查问。先问张联辉是哪里人,张联辉回答倒也简单:“东阳。”警察便以为他是“东洋”人,当即便要将二人揪到警察局。李鸿梁知他是误会了,忙上前解释,说同学不是东洋人,而是浙江金华东阳县人;到这里来也不是要绘什么地图,而是来写生的。谁知越描越黑,这位尽职的警察非要带二人去警察局不可。闹得不可开交时,幸好一位路过的宪兵见过写生绘画,听完两人解释后,帮忙化解了这场误会。
李叔同循序渐进的美术教育不久便有了成绩。从1915年起,李叔同开始将学生创作的铅笔画、粉笔画、传统的水墨画、西洋的水彩和油画,连同他自己的作品,拿到杭州平海路浙江省教育会和西泠印社展出。这在当时的杭州还是件非常新鲜的事,吸引了很多观众,并深受好评。这样的画展,此后不定期地举办过几次。1917年,李叔同组织学生,成立了以学习和研究绘画为目的的“桐阴画会”,此后,画展便以“桐阴画会”的名义来举办。1919年5月,其时已出家的李叔同还欣然接受“桐阴画会”的邀请,参观并指导了当年的画展,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除了美术课,李叔同也负责音乐的教学。教唱歌曲之外,还教学生弹奏风琴和钢琴,后来还讲授作曲的基本方法。学生们时常感到诧异,平时似乎也不大看他怎么预备,却总能按照每个学生的资质,启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待学生们有了一定基础后,李叔同便将大家组织起来,在西泠印社的柏堂举行音乐会,虽然也不邀请什么听众,依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艺术教学实践中,李叔同十分重视课外辅导,是我国早期“第二课堂”的开拓者与实践者。每天早餐以前半小时,午饭后至上课前的三刻钟,以及下午四点以后直至晚上就寝前,李叔同一一排定学生轮流受教,自己也因此时常忙到午夜。丰子恺曾深情而生动地回忆恩师课外辅导时的情景:“先生见我进来,立刻给我翻出我今天所应还的一课来。他对于我们各人弹琴的进程非常熟悉,看见一人就记得他弹到什么地方。我坐在大风琴边,悄悄地抽了一口大气,然后开始弹奏了,先生不逼近我,也不正面督视我的手指,而斜立在离开我数步的桌旁。他似乎知道我心中的状况,深恐逼近我督视时,易使我心中慌乱而手足无措。但我确知他的眼睛是不绝地斜注在我的手上的。因为不但遇到我按错一个键板的时候他知道,就是键板全不按错而用错了一根手指时,他的头便急速地回转,向我一看,这一看表示通不过。先生指点乐谱,令我从某处重新弹起,小错从乐句开始处重弹,大错则须从乐曲开始处重弹。有时重弹幸而通过了,但有时越是重弹,心中越是慌乱而错误越多,这还琴便不能通过。先生用平和而严肃的语调低声向我说下次再弹。于是只得起身离琴,仍旧带了心中的这块沉重的大石头而走出还琴教室……”
与此同时,李叔同还极为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修。“桐阴画会”和“乐石社”最初都是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团体而成立的,而他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作业,往往比很多主课还要多。在他的引导和督促下,浙江一师的学生对于绘画和音乐两课,比其他任何的功课都要勤。当时的学生之一曹聚仁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连他这素来对音乐没有兴趣的人竟然也在李先生的感染下“发疯地一早起来唱音阶”。而早在1914年5月,黄炎培到浙江一师参观时便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其专修科的成绩视前两江师范专修科为尤高,主其事者为吾友美术专家李君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