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光阴与数个第一(1 / 1)

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李叔同[6]

六载执教生涯,李叔同以其深厚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中西文化学识,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及艺术教育人才,为中国现代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音乐教育家刘质平,美术教育家吴梦非、李鸿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沈本千,文学家曹聚仁、蔡丏因、黄寄慈……这些后世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曾在李叔同的倾身感育下闻道解惑,成长为文艺界举足轻重的大家。

然而,李叔同作为教师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如果说当初刚刚上任的李叔同还有一份留学归来、怀才不遇的遗憾,那么其后几年便是他潜心尝试、将满腹才学与教育职业相契合的孜孜实践。短短六年,他已创造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个把西洋绘画思想引进中国;第一个将广告设计、木刻介绍到中国;第一个开创人体写生绘画;第一个创办教育校刊;第一个用五线谱教授音乐……李叔同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艺术现代化的杰出代表,对中国艺术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浙江一师的六年,李叔同的书法技艺不断趋向成熟。他练字极勤,每日鸡鸣即起,执笔临池,数年不辍。夏丏尊、堵申甫、马叙伦等友人都曾收藏他的临习小册,皆云功力深厚,所临周秦两汉金石文字无不精似。夏丏尊后来将其中的部分作品汇集翻印,成书一卷,命名为《李息翁临古法书》。

在浙江一师的六年,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更是进入黄金时段。李叔同存留于世的70首歌曲里,有近半数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歌曲的质量也比前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传唱不衰。

创作于1912年的三声部合唱歌曲《春游》,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一经流传便风靡整个校园。《春游》的歌词清丽婉转:“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字里行间尽是诗人般的善感柔毫,对感性世界的体察抚爱,对生命万物的深情留恋。而1915年创作而成的《送别》,是李叔同学堂歌曲中流传最广的曲目。该曲选用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在删去原曲变奏与切分倚音的基础上,配以苍凉隽永的词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不仅使曲调朗朗上口,更因歌词所飘溢出的百般相思离愁,在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动人心扉。

较之于此前很多抒发爱国热情的作品,李叔同这一时期所作歌曲在风格与题材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更为关注歌曲的抒情审美性,曲调往往优美动人,清新流畅,所配文辞亦隽永秀丽,婉约舒缓,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亦给当年的学生留下了悠远深刻的影响。丰子恺在《中文名歌五十曲》序言中写道:“西洋名曲所以传唱于全世界者,因为它们都有那样优美的旋律;而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据我所知,中国能作曲又作歌的乐家,也只有先生一人。”

六载春风化雨,六载倾心耕耘。在这不算长的教育生涯里,李叔同为浙江一师及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留下了难以尽数的财富。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最后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门的林荫路上,从这里离开后,与李叔同相连的尘世种种,皆为一抔佛门净土掩埋。从此,人间再无李叔同。

然而,我们仍有理由相信,那个对教育事业执象而求、倾身以任的严肃先生,那个视学生如己出、言传身教的慈祥父亲,那个在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润泽后世的文化大师,此刻心中依然没有失去对学生、对天下的关怀与守望。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不过是在又一世人生中求证着生命蜕变的绚烂过程,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却是可庆的。

多年以后,丰子恺追寻恩师足迹,在上海皈依佛门。曾自名为“李婴”的弘一法师为爱徒取法名为“婴行”。婴行者,婴之行也。师者未尽之愿,交付心爱弟子。

这是生命与生命间的教诲与传承。

附录

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周恩来对曹禺说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鲁迅评价弘一法师的书法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他的浪漫才情使他即便出世,也选择在了杭州这个风花雪月、侠骨柔情的地方,使那些看惯“湖山此地,风月斯人”的杭州人平添了一分新的骄傲。

——林语堂

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夏丏尊

[1] 引自林子青:《弘一大师年谱》,《杭州日报》,1957年4月19日。

[2] 杨少波:《两世悲欣一世息》,5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3] 吴梦非:《弘一法师和浙江的艺术教育》,参见《弘一大师全集》第10册,181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4]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参见《弘一大师全集》第10册,264页。

[5] 傅彬然:《忆李叔同先生》,参见《弘一大师全集》第10册,211页。

[6] 参见杨少波:《两世悲欣一世息》,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