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1 / 1)

胡适之先生在《我的歧路》里说:“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我想套着他的调子说:“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走着的路。以国学为职业,可以逃避风险;以文学为娱乐,可以此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不白活了一生。

——朱自清:《那里走》

文学是朱自清无法割舍的情缘。在几十载的教师岁月中,朱自清也曾为国学教育和文学情怀之间的矛盾关系感到彷徨,但最终,他通过在教学之余进行创作,写诗歌、写散文、写校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创作,创办文学社团,办校刊等方式,将教师的职责与文学的爱好完美地相融,将一个辛勤耕耘的教学场所,改良成既育人又塑己的人生花园。

在繁忙的教学育人工作中,朱自清为多所自己从教的学校书写校歌。他一共写了五首校歌和四首清华大学年级歌。他用歌词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所从事教育事业的深情。他为母校——位于扬州的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所写的校歌,可谓词简意深,古雅而又深具韵味。歌云:“浩浩乎长江之涛,蜀冈之云,佳气蔚八中。人格健全,学术健全,相期自治与自动。欲求身手试豪雄,体育须兼重。人才教育今发煌,努力我八中。”1923年任教于温州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时,他也为该校写了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踪,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治,东西学艺攸同。”他写的校歌,既有古典诗歌的情怀,更包含了现代的教育观。

除了书写校歌,朱自清也从未放弃文学创作。在中学教师的生涯中,他有幸碰到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同事,如俞平伯、叶圣陶、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友人的鼓励和陪伴,让朱自清在五年的中学教学时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散文诗《匆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首长诗《毁灭》、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等都是朱自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离开了中学教师的岗位后,朱自清又在清华大学里继续着教师生涯。但他依旧时时关心着中学的语文教育。应邀到中学演讲、给中学生刊物写稿、创办语文教育类刊物、为中学语文教育编写教材等,成了就任大学教授的朱自清关心中学生、关心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他编过多种教材和课本,出版了《语文零拾》《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6]叶圣陶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1948年,身体已经极为虚弱的朱自清,还经常伏案编写《国文读本》。这是一本面向中学生的普及读本,在内容与形式、篇幅长短、难易程度上,朱自清都颇费心思。只可惜,就在这年的8月12日,年仅51岁的朱自清因病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国文读本》,也留下了他未了的语文教育缘。

朱自清逝世时,北大教授许德珩为他写了一副挽联:“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十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7]这便是朱自清先生一生的概括。当他穿着一身淡黄色半旧西装,一手拿书,一手携杖,慢步走在学校的林荫路上时,当他背负着二十年的贫病,用他那清癯温和的面庞向着讲台下稚嫩的眼神扬起嘴角时,他孱弱的身影就化身为最有力量的光和热。他是现代文学画廊中一个清秀而温厚的背影,他是三尺讲台上一个坚韧且和煦的灵魂。

附录

朱先生的朋友、学生都敬爱他。他的性情笃厚、品格高洁处,相处愈久发现愈多,正如他的文章,也需要细读、多读、久读才能发现那些常言常语中的至情至理,才能发现那些矜慎中的创造性,稳健中的进步性,才能发现那些精炼中的生动、平淡中的绚烂。

——余冠英:《悲忆佩弦师》,选自1948年《文讯》第9卷第3期《朱自清先生追念特辑》

他(朱自清)兼有中学及大学的教学经验,根据他的经验制定语文教学方案,自然不会好高骛远,闭门造车而不合于辙。他兼有新旧文学的修养,凭藉他的修养讨论语文教学内容,自然能够深知甘苦,不会畸轻畸重,局于一端而不切实际。除了文学造诣之外,他富有研究的精神。于是解析语文教学的问题,更能够深中肯綮,剖析入微,不至于空疏迂阔,类于戏论。除了本国语文的修养之外,他又有外国语文的精深造诣,于是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更能多所比较,相互贯通,不至于抱残守阙,拘墟短视。

——《国文月刊》编辑部:《悼念朱自清先生》

朱先生开始一步一步向真理、光明前进。他和闻一多、李广田等经常开诗歌朗诵会,朗读艾青的《反法西斯》《他死在第二次》,和田间的战斗诗篇,让每个青年都知道:在太行山脚下,风陵渡旁,有祖国最优秀的儿女坚持抗战。这给了这些青年极大的鼓舞、力量和信心。朱先生回北平后,比任何时期都积极。在教授联名的时事宣言和对国民党反动措施的抗议宣言里,经常有他的签名;在每次学生运动中,当同学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发表支持同学行动的谈话;有时则带着关怀的口吻,希望同学要特别谨慎。

——伍铁平:《忆朱自清老师》,《生活报》,1948年10月11日

整饬、谨严、周到、谦和、宽容、高度正义感,加上随时随地地追求进步,这些德性的综合,构成了佩弦先生的人格。

——吴晗:《悼佩弦先生》

[1] 魏金枝:《杭州一师时代的朱自清先生》,《文讯》,第9卷第3期,1948年9月。

[2] 朱平珍:《讲台上的朱自清》,《云梦学刊》,2010年第3期。

[3] 朱平珍:《讲台上的朱自清》,《云梦学刊》,2010年第3期。

[4] 参见陈孝全:《朱自清传》,216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5] 参见汪静之:《回忆湖畔诗社》,《诗刊》,1979年第7期。

[6] 《国文教学》为朱自清与叶圣陶合著。

[7] 姜建、王庆华:《朱自清图传》,214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