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教且育,摒弃“跛足”(1 / 1)

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的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以上。所谓超乎功利以上,就是说,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作敢为的人!——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够潜移默化,“如时雨化之”了。

——朱自清:《教育的信仰》

朱自清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便是人格教育,用人格教育的方法,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所谓“健全的人格”,在朱自清看来,就是“为学”与“做人”应并重,如人的两足应一样长。这个他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者首先应严于律己,树立健全人格的标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着青年的心灵。朱自清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便是如此,他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成为学生们的生活导师和道德教员,激励学生们塑造良好的品行。

严格要求自己,是朱自清一以贯之的品质。他批改作业非常仔细,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看到精彩论点,则用红笔画上圈圈,或针对上面的缺点与错误,找出材料给学生参考。有一天,朱自清生病了,拉肚子,但他还是按照以往的工作习惯,连夜批改作业。妻子劝他休息,他不肯,说是“我已答应明天发给学生作业”。天亮后,朱自清脸色蜡黄,但他照样提起书包,拿起批改完的作业奔向了教室。[4]

朱自清不仅严于律己,还以严谨谦和的品行树立了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时,有一次当朱自清诵读一段古文时,坐在前排的一位瘦小的学生把头微微摇了两摇,被他一眼瞥见。他随即中止了诵读,走到这位学生跟前,以一种谦和的态度俯身问道,“你有不同的‘句读’法吗?”这位学生当即站了起来,朗声说道:“朱先生,我以为您刚才有两句‘断’错了……”朱自清凝眉沉吟片刻,觉得对方言之有理,便随即予以褒奖:“此生断句精当,匡正了我的谬误。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接着又询问道:“您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余冠英。”朱自清微笑着说:“希望您将来名副其实,成为群英之冠。”此后,朱自清经常与余冠英一起切磋学问,在朱自清的悉心指导下,余冠英学业猛进,终于在学术上有了很高的造诣,以研究屈原而著称于世。后来余冠英在大学讲坛上讲学,他满含深情地说:“我的恩师朱自清先生就像屈原一样,道德和文章都是第一流的。如果没有朱自清先生对我的教育培养,我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

教育者除了应为人师表外,还应在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许多教师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而忽略了另一面,长此以往,便成了“跛”的教育。朱自清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不断地用实际行动既“教”且“育”,教导学生全面进步。

许多教师都不提倡发展学生的课外兴趣,以为对其过分投入会导致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内容分心。但朱自清并不阻碍学生课外兴趣的发展,相反,他还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认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挥潜能,能够助其全面人格的养成。在浙江一师时,朱自清的学生中有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其中有一批日后名噪一时的诗人作家,如汪静之、潘漠华、魏金枝、赵平福(柔石)、冯雪峰等。当时他们正酝酿着成立一个新的文学社团——晨光社。朱自清对其大力支持。晨光社的很多活动是在周末开展的,但朱自清一直坚持参加。在其呵护下,晨光社中的许多成员由此启程,踏上新文学之路。由晨光社中几位骨干连同应修人组成的湖畔诗社,便是其中的卓然一葩。而作为他们精神“盟主”的朱自清,也写了对“湖畔”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高度肯定了这些还保持烂漫童心的少年。他还为汪静之的作品《蕙的风》作序:“看了那些作品,颇自惊喜赞叹”,“静之是个孩子,美与爱是他生活的核心,赞颂与咏叹,在他正是极自然而适当的事”。朱自清的评价热情而中肯,待到日后,汪静之从“孩子”成为老翁时,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还铭感不已地说:“自清先生是我最热爱的老师,了解我最深。”[5]

朱自清后来回忆说,学生们之所以在新文学上有所成,多半还是因为自身的阅读与努力,与国文教员无关。这样的言说是朱自清笃实谦逊的一则注脚。泰戈尔的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纯美境界:“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相信正是有了这样的老师,才能助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