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了几个寒噤”到“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1 / 1)

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的飞扬。

——朱自清:《我的南方》

早在北大求学时,朱自清就对教育情有独钟。当年邓中夏在蔡元培、李大钊的支持下,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朱自清主动报了名,并积极参加讲演团的各项活动。即使在毕业临考的关键时刻,朱自清也从不缺席。通过参加平民教育演讲,投身教育的宏愿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1920年,当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挥手告别授业解惑的师长和莺飞草长的燕园,开始人生新的征程时,中学教师成为他的第一个选择。据黄延复《清华逸事》记载:在1920年6月到1925年8月这五年的时间里,朱自清先后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扬州八中、上海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十中、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七个学校。在中学的三尺讲台上,朱自清用青春朝气的五年时光,从懵懂羞涩的“小先生”成长为一位桃李芬芳的谆谆良师。

朱自清执教的第一所学校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是师范学校,学生年龄差距很大,小的只有十五六岁,大的却有二十七八岁。朱自清教的是高级班,学生普遍年龄在20岁上下,而那时的朱自清才23岁。因为年轻,同学们都称他为“小先生”。这位“小先生”不仅年龄小,还经常拘谨和局促。学生魏金枝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当时的朱自清:“他那时是矮矮胖胖的身躯,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土佬。说话呢,打的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好像他在未上课之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许多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时间荒废,所以总是结结巴巴地讲。然而由于他的略微口吃,那些预备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就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1]

说来,学生们倒是喜欢听这个努力又吃力的“小先生”的课,有许多学生从别的班上偷偷地溜到他的班里旁听。但不论是上课回答学生们随机提出的问题,还是下课在家中招待来求教的学生,性格内向的朱自清始终局促不安,并无脱略的神气。这从他这时的代表诗作《转眼》中可见:“东西南北那眼光,惊惊诧诧地目夹他。他打了几个寒噤;头是一直垂下去了。他也曾说些什么,他们好奇地听他;但生客们的语言,怎能够被融洽呢?‘可厌的!’——”

第一阶段的教师经历并不成功,朱自清不久便因自己的“学问不够”而离开了“一师”。但因为朋友们的劝说,和自己对于理想的不忍放弃,他并未彻底离开讲台。在五年的中学教师生涯中,即便遇到无数的困难和问题,如教与学的矛盾、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之时代的风云动**,他也始终“倦”而不弃,并且不断摸索着新的教学方法,最终陶铸成一位扎根教师行业的春风化雨者。

学生陈天伦曾在《敬悼朱自清师》一文中回忆说:“民国十二年,我在温州中学初二读书,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2]治学严谨的朱自清教授语文,在语文教学中,他一直进行新教学方法的摸索,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他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训练。

在当时,学生们所读所写的,大都是文言文,但朱自清从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多读多作白话文,并且经常要学生自由命题,从而让学生在思想和文笔上获得解放。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自拟了一篇作文:《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地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圈。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煞有介事地从讲台上大踏步地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看到这样的文字,朱自清不但没有气恼,反而在一些语句下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了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3]

此外,朱自清还创造了特别的作文记分法。他要学生在作文本首页的一边,将本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数,另一边由他记分,首格代表90分到100分,次格为80分到90分,如此顺推。每批改一篇就在应得分数格里标上记号,学期结束时,只要把这些记号连接起来,就出现一个升降表,成绩的进退便一目了然了。这种记分法,激发了学生要写好作文的热情。而优秀的作文,还被朱自清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阅读者也可以通过观摩,从中获益。

朱自清曾在一首诗歌《毁灭》中写道:“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我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从一开始害怕和倦怠当教师,到终身从事教师事业,朱自清打通了心中的郁结,在这片教育的泥土上孜孜不倦地播种爱和美,从二十岁的锦瑟年华,到五十岁的苍颜光景,他的鹤发银丝映着日月,丹心热血沃出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