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讲,朱自清大概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影。朱自清为人所知,是他情质并茂、和谐含蓄的为文风格,和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为人气节。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关注过他五十年自称“平如砥”“直如矢”的生活中有三十载岁月是在讲台上度过的。这个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家和诗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朱自清用中国知识分子质朴而纯粹的品质教导了无数青年学子,如何为文,如何为人。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他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等学校。1925年,他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中。五十载的光阴,朱自清积极投入各种社会活动,用语言的锋犁,尽情宣泄对自由、青春、真情、光明的渴求。同时,他亦不忘在教育领地上辛勤耕耘,终成令人钦敬的一代名师。